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原因。近4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学、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制订个体化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明确诊断,是制订个体化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
1.坚持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相一致的诊断原则,不可偏废。尽管有了先进的检查仪器,但询问病史、症状和认真查体,仍是十分必要的。年龄、职业、外伤(57%~70%)等均与本病有关,如汽车驾驶员长期承受垂直应力的作用,极易罹患本病。发病虽以青壮年居多,但目前高龄患者增多之趋势不容忽视。其症状早期为腰背痛,6~8周后可出现根性下肢痛。重者或并发腰椎管狭窄(19%~56.1%)者,出现间歇性跛行。仅少数髓核突出大或游离于椎管内者,持续剧痛;若出现大小便障碍,应考虑马尾神经受压(0.8%~24.4%)。体格检查要认真、规范,约65%的患者有脊柱侧弯畸形。在病变椎板间隙、棘突间隙或棘突上有压痛。其中椎板间隙压痛点常表示病变部位。多有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在理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是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而屈颈试验阳性、坐位压膝试验阳性是椎管内病变的特征。根据受压神经的特有表现,可确定病变节段、侧别,有无双侧突出,甚至多节段病变,有利于确定责任椎间盘。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外报道发生率为2.0%~11.7%。其临床特点是:明显的腰腿痛,髓核突出的间隙与受累神经根是同一节段。腰腿痛的严重程度常与外力的大小、炎症介质水平的高低有关。
2.全面认识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尽管CT或MRI扫描十分重要,但毕竟是形态学改变,虽然看到了椎间盘突出,但不能完全反映病变实质,切不可单凭影像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更不能只凭影像学资料决定手术。
(1)X线摄片:X线摄片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手段,因不能显示椎间盘突出,常被忽视。实际上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提供一些间接证据,如显示:①脊柱侧弯(65%)。②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后凸。③椎间隙不等宽、凹侧变窄、凸侧变宽、前侧宽、后侧窄。椎间隙明显变窄,是椎间盘退化所致,既见于病史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发生于腰椎结核病,要认真鉴别。④腰椎体后缘翘起、骨质增生唇样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提示有本病之可能。二是X线摄片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以发现肿瘤、结核以及椎弓崩裂、移行椎等。
(2)CT扫描:可显示椎管和椎间盘的形态,有无膨出、突出以及突出的大小、部位和方向等。可致侧隐窝前后径变短,出现侧隐窝狭窄症;还可显示黄韧带增厚(4mm;重者达10mm)。若CT扫描的同时行椎间盘造影,上述结构或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晰。准确率可达93%~95.7%。
(3)MRI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脊髓、神经根与髓核间的关系,还可观察椎管内存在的其他占位病变,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与CT扫描比较,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但对骨性组织的显示逊于CT扫描。若临床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选用CT扫描。若不能排除椎管内肿瘤时,应优选MRI检查。
(4)椎管内造影:能显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管狭窄和椎管内肿瘤等。对多节段病变,可确定责任性部位,准确率95.3%~97%。因是有损伤性检查,要严格其适应证。
3.善解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困惑。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痛常非一种疾病,常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理不同。有的可合并存在,症状复杂多变,因鉴别中的困惑,不能果断地做出治疗决策。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并存;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和腰椎侧凸症,又常合并有椎间盘突出;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也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因此,诊断和鉴别诊断时,要透过征象看本质,认真、仔细检查,是腰腿痛的原因,还是仅参与了疼痛的真正发生、甚或与腰腿痛无关。根据发病机制、病理类型,既有宏观的分析,又要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尽可能地将病变全部治愈。但又不能过度治疗,更不要过度手术。
全国康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