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某某性别:女年龄:47岁职业:教师
初诊:年3月
主诉:颈项疼痛伴步履牵掣1年余,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素有颈项不适5年余,年12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疼痛,转侧不利,遂至外院就诊并行MRI检查,提示:C4-5椎间盘变性并突出,硬模受压,脊髓轻度变性。给予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和计量不详。近2周以来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我科就诊。
刻诊:颈项疼痛,转侧不利,下肢拘紧,两手麻木,多汗,头晕,畏冷,胃纳、二便及夜寐均正常。查体:颈压痛(+++),咽(+++),Hoffman(+),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膝、跟腱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双下肢皮肤感觉对称、正常。舌质:紫,舌苔:薄,脉象:弦滑。
检查:外院行MRI检查,提示:C4-5椎间盘变性并突出,硬模受压,脊髓轻度变性。
诊断:西医:颈椎病(脊髓型)
中医:痹证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经脉不遂。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
炙黄芪15g潞党参12g紫丹参12g
赤芍12g杭白芍12g大川芎12g
粉葛根12g川牛膝12g制香附12g
明天麻12g全当归9g炒羌活9g
左秦艽9g川桂枝9g软柴胡9g
姜半夏9g石菖蒲18g炙甘草6g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各服用1次。嘱药渣装入纱布袋中湿热敷患部,每日1-2次,每次待药渣凉后为止。
二诊:年3月26日
患者诉颈项疼痛、转侧不利、头晕、两手麻木均较前明显好转,步履牵掣稍有缓解,苔薄质紫,脉弦细。
再拟前法调摄,原方加大蜈蚣3g、仙灵脾12g,续服28剂。随访:二月后随访,患者自诉诸恙皆愈,已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本案为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在退变的基础上发生变性和突出,导致脊髓受压和刺激而引起的综合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项疼痛,转侧不利,下肢拘紧,两手麻木。老师根据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并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从痹论治颈椎病,因证施治,疗效显著。痹者,闭也,乃气血闭塞不通之义。不通则痛,故而患者出现颈项部疼痛。余景和曰:“诸痛之症,当分气血、寒热、脏腑、经脉,断不可笼统而混治之”。王清任云:“痹证有瘀血说,用身痛逐瘀汤,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本案正是如此,经脉气血痹阻不畅,不通则痛,故表现为颈项疼痛剧烈,治当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蠲痹止痛,以身痛逐瘀汤加减主之。脊髓型颈椎病病程长久,正气受损,营卫失和,故而多汗,方中芍药配桂枝以强卫调营,并能散寒通经。肝主筋,肝经失畅,则可出现下肢拘紧,故方中取柴胡、芍药以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气血不和,痰湿内蕴,则阳气不能上蒸和外达,故而患者表现出头晕、畏冷、舌质紫和脉弦滑。因瘀久亦可滋生痰湿,导致痰瘀互结,病情缠绵难愈,治当活血化瘀与袪痰化湿并用,使瘀血得通,痰湿得化,经脉得以畅达,气血始能流通,此之所谓“久痹剔痰瘀”也。因此,方中佐加石菖蒲以袪痰通络,配伍半夏、天麻以化痰止眩。此外,方中取葛根以解肌止痛,并为舟楫之药,可率诸药上行于颈,直达病所。二诊时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可见治法得当,方药对证,因此加用蜈蚣、仙灵脾以增强搜剔活络、温阳通经之功。全方补养温行,通达内外,气血流畅,则诸恙消逝。全方体现了老师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的学术思想。
该医案从脊髓型颈椎病这一骨伤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入手,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同时对辩证思维把握准确,引经据典,分析条理清晰;在方药方面的分析充分体现了“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这一特点。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及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