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获奖项目,医院申报的6个科研项目有3个项目获奖,中奖率达到50%。
这三个获奖项目分别是:王欣主任医师主持的《四肢皮肤穿支血管体表精确定位与个体化皮瓣设计》荣获二等奖,赵刘军主任医师主持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的设计与运用》以及龚雁主任医师主持的《玻璃体腔内磁流体在梯度磁场下表面张力的机理研究》荣获三等奖。
项目介绍
01王欣主任医师主持的《四肢皮肤穿支血管体表精确定位与个体化皮瓣设计》
课题组通过对四肢和躯干部10个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总结了10种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上臂外侧穿支皮瓣、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足跗外侧穿支皮瓣、足趾侧方穿支皮瓣)管径大于0.5mm皮穿支血管的体表分布特点。
并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等检查,获取患者多个皮瓣供区穿支血管的数量、粗细、蒂长及其与源血管关系等信息后,再结合各个供区的皮肤厚度、质地、颜色及可切取面积(以供区创口能直接缝合为前提)等特点,选择出最适合于创面修复的穿支皮瓣供区、移植类型和皮瓣形式,为患者提供了真正“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个体化穿支皮瓣。
该项目总结了一套利用CDFI和MDCTA对皮瓣供区穿支血管进行术前检查的方法,制定了以供区穿支血管解剖特点及皮肤特性,受区组织缺损情况为依据的穿支皮瓣选择策略,成功避免了因穿支血管解剖变异导致的手术失败,并向相关学科临床医生推介了穿支皮瓣从术前供区选择、个体化皮瓣设计到皮瓣手术技术、术后管理的每一步操作要点,大大缩短了他们对于此类手术的学习曲线。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留美访问学者,手外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手外科大科主任兼任手外科六病区主任。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WSRM)委员、美国手外科协会(ASSH)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显微外科学会常委、华东手外科学会委员、浙江省手外科学会委员、宁波市手显微外科委员、宁波市青年科技协会委员,担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擅长应用各类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全身各类复杂创面,再植复杂的离断指(肢)体,利用游离移植足趾再造拇、手指,熟练应用腕关节镜的技术对腕关节功能进行重建、修复,以及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早中晚期损伤的诊疗。平均年门诊量为人次,年手术量台次,年主刀完成IV类手术台次,年完成游离皮瓣、再植再造等IV类手术共余台,成活率95%以上,率先在临床上开展了“手部自体软骨移植、关节移植、四肢异体肌腱移植、DRUJ重建”等10余项新技术。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篇,荣获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优秀奖2篇;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级、市级的奖励,其中荣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东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荣获全国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宁波市劳动模范、江东区“十大杰出青年”、江东区卫生系统先进党员、江东区卫生系统“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以及“江东区服务业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02赵刘军主任医师主持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的设计与运用》
项目组以解剖学、影像学为基础,测量国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各项技术参数,探索国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最佳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初步应用。
该项目设计了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满足了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植入,且兼顾植入椎体螺钉,可以进一步加强其重建稳定性。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用途广泛、能与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使用的优点。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脊柱外科学博士,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脊柱外科医生。担任《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伤》英文版特约编委、宁波市运动医学会委员。
长期从事各类脊柱疾患的治疗,擅长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变性疾病、脊柱创伤、脊柱肿瘤等的手术,尤其擅长开展椎间盘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疾患。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国家一级杂志发表23篇,参与骨科专著的编写2部,获得相关专利4项。主持、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入选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荣获“江东区服务业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03龚雁主任医师主持的《玻璃体腔内磁流体在梯度磁场下表面张力的机理研究》
项目组探究了纳米磁性液体对兔眼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反应、从力学的角度探讨纳米磁性液体作为玻璃体填充物的可行性,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磁性液体对兔眼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所发生的变化,在梯度磁场作用下在玻璃体腔内表面的运动特性。
探究了该液体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测量该液体在梯度磁场中的作用力,为磁性纳米液体注入玻璃体腔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为国内纳米磁性液体应用视网膜疾病治疗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医院眼科医生,浙江省主诊美容外科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青年委员。
曾先后二次在上海复医院研修,师从国内著名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专家卢奕、赵培泉等教授。擅长儿童青少年近视、斜视、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疾病、老年黄斑变性、眼部整形及年轻化治疗。主要从事有关于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眼底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精于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眼外伤、黄斑疾病等复杂性眼底病的显微手术,并能高质量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和玻璃体切割的联合手术。开展国际领先的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显微外科手术抗VEGF及PDT治疗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等眼病。
在国内多家著名眼科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级、市级的奖励,其中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宁波市年第八届发明创新大赛优胜奖1项、江东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曾荣获宁波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