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农历九月初四,寒露已至天气却依然闷热,陆李还教授和吴耀持教授不辞辛劳,自松江辗转至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金山朱泾分中心,开启本次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将医案整理分享。
病案一
患者沈某某,女性,57岁,因“双手掌部麻木伴眩晕五年,加重一月”就诊。患者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掌部麻木感,且时有眩晕,经常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曾至上海多家二级、医院就诊,年1月11日上海市医院肌电图提示:双侧正中神经腕部损坏,CTS可考虑;年9月24医院MR:颈椎退变,C4-5、C5-6椎间盘向后膨隆,C6-7椎间盘向右后突出;经西医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仍时常反复发作,故慕名前来诊治。查体:神清,气平,颈部无明显压痛点,扣顶试验(-),双侧腕部压痛(+),苔薄黄稍腻,脉弦细略涩。
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腕管综合征
颈椎间盘突出
陆老与吴耀持教授结合病史,四诊合参,认为无论腕管综合征还是颈椎间盘突出,均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其症状又可分为“着痹”“行痹”“痛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痹证的发生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内因则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而本患者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且年岁偏大,根据临床表现、查体、辅助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取穴:百会、风池(双侧)、新设(双侧)、大椎、曲泽(双侧)、大陵(双侧)
双手爪切进针,得气后予温针治疗
百会穴:属督脉,位于巅顶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具有醒脑安神开窍的功效;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眩晕、焦躁等症;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会,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具有壮阳益气的功效,主大风、中风、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偏正头痛、颈痛等疾病;
新设:经外奇穴名,出自现代《新针灸学》。别名新识、下风池。位于项部,当第3、4颈椎之间,旁开1.5寸,布有第三、四、五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具有祛风邪,利颈项的功效,主治颈项强痛,后头痛和枕神经痛,项肌痉挛及扭伤,肩胛部疼痛,咳嗽,气喘等;
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具有益气壮阳的功效,主治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等症;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铜人针灸经》:“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疹,臂肘手腕善动摇。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深层有旋前圆肌、肱肌;布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动静脉、尺侧返动静脉的掌侧支与尺侧下副动静脉前支构成的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本干。具有清热镇痉、降逆止呕,主治心痛、心悸等心脏病证;胃痛、呕吐、泄泻等急性胃肠病;肘臂挛痛;
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甲乙经》: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燥湿生气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胃痛,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近日报道可治疗腕管综合症。
方药:补阳还五汤+葛根汤
黄芪15当归9赤芍9川芎6桃仁9红花6地龙9葛根15麻黄6桂枝6生白芍15大枣9甘草6
以上诸穴合用,壮阳益气,通络止痛,并辅以补阳还五汤+葛根汤加减,共奏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功。
病案二
患者徐某某,女性,50岁,因“左侧腰臀髋部疼痛10年,伴双下肢发冷”前来就诊。患者自述有腰臀部疼痛10年余,年10月曾做腰椎MR示:L3-4、L4-5椎间盘变性,膨隆。查体:神清,气平,压痛:腰部均不明显、腹股沟阳性、骶髂关节阳性、阔筋膜阳性。舌淡红,舌体偏胖,边有齿痕,脉细。
中医诊断:痹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
骶髂关节炎
陆老和吴教授结合病史,四诊合参,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表明随年岁增长,肾中精气不足,肾精空虚则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而致骨痿不用。《证治准绳?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痹证的发生既有其外部因素,又有它的内因,概括的说,风、寒、湿、热邪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诸虚内存,正气不足才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病位在筋骨,与肝、肾密切相关。该患者产后失养,邪气留连,病久入深,荣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而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
治则:补肝肾、益气血、活血止痛
取穴:腰阳关、秩边(左)、居髎(左)、委中(左)、承山(左)、阳陵泉(左)。
双手爪切进针,得气后予以温针治疗。
腰阳关:腰阳关穴属于督脉;位居腰背,脉气通于大肠俞,为督阳与大肠交会所,是一个专门治疗腰痛的要穴,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骨空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有祛寒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
秩边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委中:“腰背委中求”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出自《灵枢经》,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主治腰及下肢病症。
以上诸穴配合,标本兼治,并配合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和知柏地黄丸加减,共奏活血止痛,补益肝肾之功。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