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过不去的坎归结成能力问题或者扣上宿命的帽子。其实到最后都是人品的问题,你的人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一生的成败。
01
人的能力决定了他一生走得有多快,而人品则决定了他一生走得有多顺。
只有能力而没有人品的人,走得再快终逃不过扑街的结局,侥幸成功也无法得到众人的心悦诚服。
口碑是怎样被败坏的
郭沫若这样的学者,论学问一流,但论人品实在太差。
他早年成亲,觉得新娘不美,五天之后离家去日本留学,原配夫人只得苦守在郭家,形同守活寡;
在日本时娶了当地女子,对方为了他与父母断绝关系,后来郭沫若不辞而别;
回国后加入共产党,不到半年看见中共在时局中举步维艰,他自动脱党;
后来在文革中即席献诗江青,歌颂红卫兵的暴虐,打压异己文艺人士;
鲁迅当年就说过郭沫若等人是“天才+流氓”,胡适评价他“反复善变”,都不是什么好评。
再大的功名总会雨打风吹去,唯有人品口碑长留于天地,可不慎与?
02
能力不够,人品来凑
本身能力足够的人,也许可以单打独斗。而对于资质一般的大众,恐怕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己的人品了。
在金庸小说的男主角里面,郭靖是最特殊的一个——只有他被描述得笨嘴拙舌,一点脑细胞都没有。论资质他比杨康差了何止一百倍。可是最后学得上乘武功的是他,而不是杨康。
也没别的原因,纯粹因为他人好:
由于他听话,学到了重阳首徒马钰的内功修炼方法;
由于人品超好,黄蓉喜欢上他,然后帮他以美食留住了洪七公,学了降龙十八掌;
在桃花岛上他救了周伯通。周伯通不仅和他结拜,还把自创的空明拳、左右双手互搏教给他,甚至把九阴真经也让他背了。
人品好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善待周围的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激发你潜能的那个人什么时候会出现。
古语有云:“吉人自有天相。”因此,当自己能力不强的时候,就尽量做个好人,准没错。
03
物以类聚,人以品分
你是怎样的人,自然会招来怎样的朋友。因此,人品差的人结交的大多不是什么好鸟。
像秦朝时候的李斯,写文章数一数二,但人品太差:因为妒忌,他杀了自己师兄韩非子;因为自私,他篡改秦始皇遗诏,杀扶苏和蒙恬,立花花公子胡亥。与他合作的,是同样道德败坏的赵高。
等外敌全部铲除了,赵高索性把李斯一并处理了。李斯以为自己是死在赵高手上,其实是死在自己的人品上。
再讲个现代的故事。
俞敏洪多次说自己是个没有显性领导力的人,但“在这些朋友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好人”。
从中学开始他就喜欢为同学服务:扫地,帮同学做作业,背书包……上了北大,他一个人扛全宿舍的凳子去占位置看电影,一个人包办了宿舍打水的工作……
新东方三剑客的其他两个,就是俞敏洪当年的大学同学。俞敏洪这样总结自己的好人行为:
“做这些事情好像挺亏的,其实不亏。为什么?当你未来真的想要做事情的时候,你非常容易赢得你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任。”
也许我们成不了什么大人物,也许我们并不会名垂青史。
但做个好人,至少可以让自己在有生之年,每天都遇到欢笑的容颜。
04
听专家说,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是“广寒宫”。
而现在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仰望那些孤寂荒芜的星球,真是庆幸我们拥有多姿多彩的风景和舒适宜人的气候,这得益于我们与太阳有着合适的距离。
所谓距离的把控,就像互相取暖的刺猬,太近会彼此刺伤,太远又无法相互取暖,而合适的距离产生才是舒服和温暖的真谛。
把这段感悟放在人际关系中,又何尝不是呢?
倩倩和桃姐在外人看来两个人特别的投缘,每天形影不离。无论吃饭,生活还是工作,都要腻在在一起。连周末的休息朋友圈晒的,两个人不是一起去旅游,就是一起K歌、吃饭。
可是有一天倩倩跟我说:“你说为什么我和桃姐刚开始相处的时候就像连体婴儿一样,我知她,她懂我。可是随着越来越长时间的相处,却觉得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多?”
我真的不好评论什么,就笑了一笑。
倩倩又说:“晓木,我看你和桃姐关系也不错,你的感觉呢?”
我看倩倩一脸的焦虑,就决定聊一聊,说:“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好,是因为我们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保持适当距离?”倩倩不解地问。
“对,好的朋友之间,也一定要有各自独立的时间,如果彼此经常在各自的生活出现,就无法规避彼此的缺点,慢慢会觉得疲惫。没有和对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友谊,大都来得快,走得也快。?”
倩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是否有这样‘保持距离’的朋友?你们不一定总是要见面甚至不在朋友圈点赞,但你知道他一直都在那里。你只要有困难,你会第一个想到他,他也会义不容辞的帮助你。”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
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精神上的相契相合,无论多久不联系,友谊也不会改变。如果精神上无法契合,就算天天一起吃饭逛街,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伴儿”。
“有啊,我和我的大学同学海蓝,虽然平常不怎么见面,也很少聊天,但她可以为了我爱吃的粽子而跑遍小城,我会买来她的风格和尺码的衣服,告诉她我买错了,不能退……”倩倩和我说起了她和海蓝。
她们上大学天天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后来都在一个城市,各自工作后,才越走越近,每次聊天都觉得很舒服,各自分享近期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彼此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认知,感觉怎么聊也聊不完。
我说:“因为有了适度的距离,独立的空间,让你们珍惜每一次见面、聊天,分享不在对方身边时的故事和成长,新鲜也有惊喜。”
后来倩倩告诉我,她把我的话和桃姐分享了,两个人都很认同,心照不宣地“保持距离”,关系反而比以前更亲密了。
的确,距离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生活美学。距离产生的朦胧和模糊总能蕴藏着说不清的新鲜和温暖,而友情也在这种温暖的适度距离中产生。
查理士说: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使友谊永存。?
人与人之间最褒有精彩的往来与有兴趣的期待,就是保持适度的距离。??
这样才不会有亲近过后陌生的不安,也不会有深交后患得患失的惶恐。
05
闺蜜和老公也曾走过一段争争吵吵的弯路。
两个人刚结婚时,她老公一回家,闺蜜总是滔滔不绝地向他问个不停,不许他离开自己视线,刚开始他老公都很配合,婚姻是那么的惬意、幸福而美好。
可是半年后,老公下班回家她再问什么,她老公却像换了一个人,总是爱理不理,最后她老公说,下班后很想自己单独待一会儿。
闺蜜想尽了办法,试图让他说话,可是情况却更糟糕。闺蜜实在不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老公就不和她说话了呢?她越接近她,他越是疏远她。
后来闺蜜干脆在她老公下班回家后的一个小时,独自散步或在书房看书,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保持了适度的距离让老公拥有私人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转机:他老公每次独自待了一个小时后,总是主动找她聊天。甜蜜又重新回到了两个人的生活里。
闺蜜颇有感触:夫妻相处,就像橡皮筋那样,需要独立的空间,才有反弹的力量。含蓄而又适度距离,更有持久新鲜的韵味。
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在他的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说:即使男人深爱你,他也会周期性地选择“逃避”,在此之后他才对女人更为亲近。女人也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
不管夫妻间的爱有多深都不要忽视“保持适度距离”这条原则,给予双方一定的自由和尊重,否则再深的爱也会消耗贻尽,懂得这一点,对婚姻至关重要。
06
“君子之交淡如水”讲的就是交往的至高境界,亲而有间、疏而有密的适度距离。
在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都谢绝了。
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岂料薛仁贵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官员不解,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他没有刻意来攀附我,王兄贫寒,送清水来表达他的祝福。”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可谓一生的至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指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喝的人会知道它是清泉,历久弥香,愈发甘甜。
07
“适度距离”的相处是一门艺术。
就像用画家的眼睛看风景,近看是工笔画,远看是泼墨画,都是好画好风景。
就像音乐家做音乐,低音区表达了深沉的含蓄,高音区抒发了绚烂的情感,都是好歌好旋律。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亲密时是爱的释放,独处时是爱的储积,都是好“爱”好关系。
如此保持适度距离、张弛有度的交往,才惬意。
欢迎投稿、爆料请联系QQ:
商务赞助请联系
图文来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Copyrigh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