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骨解剖

时间:2021-7-12 13:02:54 来源:颈椎间盘变性

骶尾骨解剖变异及骨折的影像诊断

1F正常解剖

骶骨的形态: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后、两侧六面。底部宽大,上部为椭圆形,与第5腰椎相接;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对骶前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为骶岬,两侧平滑为骶翼。

后面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侧有四对骶后孔;

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又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

基底与第5腰椎通过椎间盘构成腰骶关节。

骶骨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为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腰以上的椎管相续;下端开口于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角为骶角。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形及“L”形,男性骶骨多为“L”形,女性多为“C”形。

骶骨耳状面的位置: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一骶椎高度,下缘位置多位于第三骶椎中部及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骶骨副耳状面

形态特点:骶骨副耳状面多为扁平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呈凸面或凹面,发生位置不固定,但多位于骶外侧嵴的下部。

发生率:文献报告副耳状面发生率差异较大,从8%到50%不等;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发生于双侧。

产生原因:发生副骶髂关节的具体原因不明,但多数认为可能是与负重以及应力的增加有关。

2F解剖变异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腰椎一侧或两侧的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腰椎骶化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

第5腰椎椎体与第1骶椎椎体未融合,但后部的椎弓板融合;

腰椎椎体与骶椎椎体融合,而后部的椎板未融合;

腰椎椎体、骶椎椎体及后部的椎板都融合等。

一:椎体未融合,关节突关节融合二:椎体融合,关节突关节及椎板未融合三、椎体融合,后部关节突关节及椎板融合

骶椎腰化

骶椎腰化同样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第1骶椎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不联合或同时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与腰椎骶化一样,骶椎腰化也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第1骶椎未完全腰化,没有椎弓及椎间盘;横突或多或少游离,融合的部位及程度不定等。

一:骶椎未完全腰化,无椎间盘二:左侧横突游离,形成假关节

骶管裂孔变异

骶骨后面下部有一缺损,上端与骶管相续,称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表面为一层坚硬的纤维膜所覆盖,两侧为骶角,是骶管麻醉穿孔的标志。

骶管裂孔的变异较大,如骶管裂孔的形状,裂缺高度、两侧骶角是否对称、是否等高及其他合并变异等。

一、骶管裂孔的形状二、骶管裂孔的高度三、骶管裂孔上有骨块或骨性突起四、两侧骶角不对称性

骶椎隐裂

定义:骶椎裂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骶椎裂较多见,只累及骨结构,棘突和椎板不愈合,实际上为椎管局部缺损,缺损部位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和脊髓膨出。

产生原因:

骶椎隐裂为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有种族、地区差异

与感染、代谢、中毒、气候,孕妇的年龄、胎次、产次增加等有关

发生主要原因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

也有认为是在胚胎期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在分离时粘连,从而阻止了间充质在神经外胚层和皮肤外胚层之间延伸而产生局部骶椎裂出。

一:根据骶椎开裂的程度占椎管的比例分为四度

Ⅰ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以内

Ⅱ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Ⅲ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Ⅳ度:骶椎全部椎管裂开

二:按其开裂部位及程度分为5种类型

单侧型: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裂隙

浮棘型: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

吻棘型:即下一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也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节棘突嵌至下椎节后方裂隙中,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

完全脊椎裂型: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型裂隙

混合型:指除脊柱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椎弓不连及移行脊椎等多见

Ⅰ度骶椎隐裂Ⅱ度骶椎隐裂Ⅲ度骶椎隐裂

骶骨歪斜

骶骨发生过程中会出现骶骨正中线向左或向右偏歪,使左右两侧骶椎发育不对称为骶骨歪斜,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发生骶骨歪斜的具体原因不清楚,其对机体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

一、骶骨向左侧歪斜二、骶骨向右侧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数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数目的改变外,也有先天数目异常的变异。

下图示骶椎数目为四个:

3F骨折

临床上对于骶尾部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为X线片,特别是侧位片诊断意义更为重要。但因骶尾骨变异较大,加之放射科医师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因此了解骶尾骨正常变异情况及骶尾骨骨折、脱位的X线表现对提高诊断率尤为关键。

骶骨由5块骶骨融合成一块形成,尾骨由3-5组成。在人类的退化结构中骶尾骨变异较大,特别是侧位的弯曲形态变异较大。研究表明在X线侧位片上骶尾骨共同向前弯曲,但由于其变异较大,弯曲形态各异。

按不同的弯曲形态将其分为:均匀弯曲型、骶骨成角型、尾骨成角型、尾骨脱位型4种类型(见图1-9),其中骶骨成角一般在S3、S4-5和S5部位,成角最大为70°。尾骨成角常在尾1-2或尾2-3部位,成角最大可达80°。

图1均匀弯曲型;

图2骶骨成角型(骶3);

图3骶骨成角型(骶4-5);

图4骶骨成角型(骶5);

图5尾骨成角型(尾1);

图6尾骨成角型(尾1-2);

图7尾骨成角型(尾2-3);

图8尾骨脱位型;

图9尾骨脱位型。

骶尾骨骨折以骶4、5椎骨骨折最常见,约占骶尾骨折病人总数的84%、75%,尾骨骨折次之。跌伤方式以臀坐式为主。

骶尾椎骨折以横形及斜行骨折多见,在正位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呈横形或骶下部两侧骨皮质断裂,远端可有轻度错位。侧位片上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有骨皮质断裂、皱褶、嵌入等征像。骶尾椎骨折远端轻度向前或向后移位并两折端相嵌是骶尾椎骨折的特殊表现。尾椎脱位以尾椎向前脱位多见,X线侧位片上见尾椎前移,骶尾椎边缘的自然弧度消失,骶尾关节间隙增宽或错位。

由于骶尾骨变异较大,在现实工作中为了提高对骶尾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防止漏诊或误诊,就要求放射科医师除了要了解骶尾椎骨折、脱位的X线表现,还要熟练掌握骶尾骨变异情况,特别要防止下列几种假象造成误诊:

(1)骶骨下部成角,并可见前缘骨皮质凹陷,但无骨折透亮线。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骶骨成角型变异(见图2-4);

(2)尾骨成角,向前倾斜,关节间隙尚好,无骨折片,易误认为尾骨脱位(见图5-7);

(3)尾骨向后滑移,也就文中所说的尾骨脱位型,常易误诊为尾骨脱位(见图8、9)。

另外,骶尾骨骨折,特别是尾椎脱位的诊断还要和临床紧密结合。

以上文章来源: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依据。

推荐阅读:

骨盆旋移综合症的病因、病理:病因多由骨盆诸关节发生扭伤、挫伤,引发关节错位所致,关节错位与关节功能紊乱不同,错位不能自行还原,错位比半脱位轻,目前因缺乏X线诊断标准,故极易漏诊。

临床发病部位:

1、骶髂关节,

2、腰骶关节,

3、趾骨联合,

4、腰椎间盘突出症兵法骨盆旋移综合症,

5、骨盆旋移综合症致脊柱变形侧弯,引发颈椎、胸椎、腰椎部分椎间不稳致脊椎多部位发病,

6、继发性髋、膝关节劳损性骨关节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上述诸关节错位,继而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病变,损害相关软组织、神经、血管而发生一组临床综合症。

骨盆各关节错位有4中类型:

1、左右旋转式错位,

2、左右侧摆式错位,

3、前后滑脱错位(重症呈倾位式错位)

4、混合式错位。

骶髂关节属微动关节,骶骨可作“点头”和“仰头”的伸曲微动,亦可随骨盆的倾斜而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侧曲轻微摆动,髂骨可沿此关节面上下滑移和轻度旋转。人体活动时,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成为脊柱与下肢联系的枢纽,是重力分配的主要环节;人在步行时,骨盆随左、右下肢迈步而旋转扭动,以协调身体使之更灵活和省力。骨盆旋移综合症使这些关节活动功能发生障碍而歪臀跛行。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的神经束,仅贴在骶髂关节的前侧,梨状肌附着于骶骨中段外侧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方通过,故临床上出现急性或慢性腰腿痛;盆腔内有泌尿、生殖器官和结肠、肛门、尿道,骨盆旋移综合症损害植物神经时,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将引起盆腔内的脏器功能障碍而发生多种病症。

临床诊断(三步定位诊断法)

1、临床表现(神经定位诊断)急性或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注意痛点的肌肉,所属神经是来自哪个椎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咳嗽或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按腰突症治疗(手术或非手术),均无明显疗效。

2、临床体征:

(1)阴阳脚:病人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放松双足,表现一侧外旋(称为阳脚),是髂骨后旋错位是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称为阴脚),是髂骨前旋错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按中医定位法,内为阴,外为阳)。

(2)长短脚: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踝间中点与脐、鼻中点成一直线,术者将其足做背屈,如两足跟不等长,即为“长短脚”。是由骶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错位,致使骶髂关节上、下错位,或由腰骶关节的“侧摆式错位”,导致腰轴与骶轴侧弯引起的。脊柱侧弯亦会引起“长短脚”,故应做进一步检查“腰三角”和“骶三角”:病人俯卧,术者测量其双侧髂后上棘与骶尾关节等腰三角形,若左右边不等长,即为骶髂关节错位,患侧的骶髂关节部多有压痛,结合X线照片诊断和确诊;若此三角形左右边等长,局部无压痛,应检查髂后上棘与各腰椎棘突降的等腰三角形,以鉴别长短脚是否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椎侧弯所引起的。

(3)、骶骨“点头”(骶椎倾位式错位、腰骶关节向前滑脱式错位),骶骨“仰头”(骶椎阳痿式错位、腰骶关节向后滑脱式错位):“点头”是腰骶关节向前错动呈角位,骶椎过伸35度;“仰头”是腰骶关节向后错动,形成平腰或腰骶部后突扩张。坐力弯腰试验(+),此法可作为腰骶关节错位或骶髂关节错位的鉴别诊断,若立位弯腰出现腰腿痛,坐位弯腰不痛,是骶髂关节错位体征,若坐立位均痛,未能作出鉴别时,加作动态触诊,取坐位或立位,术者双拇指按在其髂后上棘部,令其弯腰,受损害的一侧关节向上移动幅度增大,可考虑为腰及骨盆均有损害。直腿抬高试验,床边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

(4)、字试验等可助鉴别诊断。

3、X线照片检查:

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平片为常规检查,观察、测量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与上述检诊结合,以确诊其错位类型(旋转式、侧摆式、滑脱式、和混合式),均会在平片上显示位置异常:骨盆正位片可观察到,

(1)髂骨旋前时横径变窄,闭孔变大,旋后时横径边宽,鼻孔变小;髋关节旋前时股骨径变短,旋后时股骨径变长;可见骶髂关节紊乱或有炎症,若与症状、体征吻合,诊断髂骨“前后旋转式错位”;

(2)、腰椎与骶椎棘轴呈侧摆偏歪时,多由腰骶关节侧摆式错位造成,显示L/S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此为骶椎“顺51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两侧髂嵴不等高的,与“长短脚”表现吻合,诊断为骶椎“侧摆式错位”;若骨盆正常,则属腰椎侧摆式错位;

(3)、腰椎侧位片观察:腰骶成角,腰轴变直或反张,即为骶椎“点头”或“仰头”,诊断为L/S“滑脱式错位”,或骶椎“倾仰式错51位”(有急性挫伤、跌伤史,臀部着地者多见);若多种异常者,诊断“混合式错位”。

腰骶、骶髂关节错位不同,致使趾骨联合错动方向各异(前后、上下、扭转、分离),若骨盆正位X线片未能显示时,改用骨盆矢壮位:患者半坐位于床上,使骨盆入口与床面平行,即趾骨联合上缘和L棘突与床面成等距离。

(4)以上三步定位诊断如仍未明确,应进一步做CT、MRI和实验室检查。

骨盆旋移的正骨手法:

一、骶髂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法:

(1)“侧卧牵抖冲压法”适用骶髂关节混合式错位,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病者取侧卧位,“长脚”在上,“短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根据“阴阳脚”选定站立位置,例如右下肢为“长脚”又属“阳脚”者,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嵴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双手抱握长脚踝关节上部,作好牵抖姿势,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短促发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目的,此谓“松懈手法”,用力轻,重复2~3下;患者翻身,体位同前,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嵴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左手向下,右手向后),将髂骨即向下又向后旋的而达复位目的,此谓“复位”手法,用力重,重复3~5下。患者改为俯卧位,检查骶骨及双下肢情况,若双下肢同时牵抖2~3下,此为“整理”手法。如果仍有长短脚未纠正,应注意检查腰椎(或全脊柱),发现错位部应加以治疗。

(2)屈髋屈膝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患者仰卧,将“阴脚”屈曲做4字状,术者用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趾骨附丽处,另手由上而下揉捏、弹拔其痉挛的内收肌群4~8遍,缓解肌痉挛;接着,术者一手紧握“阴脚”踝部,另手托付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2~3下,将髋屈旋向上外侧时,助手固定“阳脚”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2下;“阳脚”不用作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为对侧肩部,按压2~3下。此法可重复2~3遍。

(3)按骶板髂法:适用于单侧骶骨向后,髂骨前旋者。患者俯卧位,“阳脚”,“阴脚”伸直,术者立其“阳脚侧”,一手掌按定“阴脚”侧骶骨后旋隆起部作“定点”,另手抓紧前旋的髂骨部,嘱患者配合“阳脚”的膝关节伸屈动作,当术者发力冲压骶椎向前,同步将髂骨扳向后时,患者用力将膝关节由屈位伸直,重复2~3下,若整复困难,应再加用俯卧冲压法(下文详述)。

(4)提臀撞正法:适用于双侧髂骨均前旋,整个骶骨后突者。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屈膝位,术者立其右侧床上,令患者双下肢抬起,双手握其双踝,将其下肢提起使臀部离床,随即急速放下,使骶骨与床面碰撞,髂骨向后而复位。此法不得用于老年有骨质疏松患者,可改为仰卧屈髋屈膝位,做抬起放下动作,按保健功形式教患者联系。

二、腰、骶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法:适用于腰骶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者和脊柱侧弯变形者。

(5)摇腿揉腰法:适用于L/S的“旋转式错位”、“腰突症”、并51发“盆移症”有脊柱侧弯者、腰部剧痛致使腰肌紧张难以放松者。患者俯卧位,胸前垫薄软枕,术者立其健侧,举例:腰轴侧弯,右侧腰腿痛,术者立其右侧,右手摇动其臀部,使腰轴呈转体活动,同时左掌沿L至L的右侧横突部做揉压法,或与摇动同步沿这几个棘突右35旁做揉压法将棘突推正,或摇腿同时揉、捏、按于腰臀肌肉,可快速解除肌痉挛,此法应左右两侧重复进行,2~3轮。

(6)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纠正骶骨滑脱式错位,骶骨“点头”或“仰头”。患者俯卧床上,胸前垫软枕,用摇腿揉腰法调整腰椎侧弯后,再用本法。骶椎“点头”者,加一个高枕垫于下腹部,(L、S前方),术者双手分叉分别按于S-椎和L-4椎后突部,作为定点,并口令1~2、3,助手听口令3时,用较轻力,牵抖长脚2~3,后用力牵短脚3~5下,双脚等长后,在牵抖双脚2~3下,嘱患者在口令3时,用力咳嗽西下。“仰头”者,上腹部和髋下部各垫高枕一个,将后突的腰骶部悬空与二枕之间,术者双手重叠于后突隆起部,作为定点,牵抖手法相同。术者的定点和冲压力方向的准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7)抱膝滚动法:适用于腰椎向前滑脱式错位致腰骶椎间成角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双手抱膝(屈髋屈膝),术者站其右侧,右手前臂按其双膝关节前下方,左手拖其臀部,双手同时发力将其臀部翘起离床,重复3~8次,此为小滚动,适用于腰骶成角的纠正,若腰轴过伸或滑脱式错位,应用大滚动法(又名不倒翁法),术者右手改为抱托患者颈背部,左手抱其腿部,将患者有卧位搬起至坐位在卧位,每次卧下时,术者和患者同时用力抱膝将下腰及臀部翘起离床,重复5~8下。此法可编入保健功,教患者没晨起起床前练习。

三、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骶骨“点头或仰头”、趾骨联合位移、骶-脊=蝶=枕系统性紊乱)的复位手法,可综合应用上述手法。在警醒外伤后,关节内有无菌性炎症,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粘连时,复位难度增加,必要时,可先做局部封闭疗法、微型外科手术(小针到松懈术)后,炎症或粘连改善后,用较重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善复位。此时,手法后必须卧床休息3~5天。对系统性紊乱者,除治疗骨盆旋移症外,相关的颈、胸、腰椎病损部(重点在枕颈、颈胸、胸腰、腰骶交界区各椎间处),应有计划按轻重缓急分期治疗,才能彻底痊愈。有腰突症患者加用腰部复位法:侧向摇板法,按腰搬腿法和牵引疗法。

复位后作“强壮手法”和“痛区手法”,软组织筋结,做弹拔、拿捏、点穴法,内脏病者加“捏脊疗法”。

四、辅治法

(1)深部热疗:微波或短波电疗,或中药热敷、熏蒸,每日一次,20~30分钟。(2)急性炎症区,剧痛难忍者,内服中西药物,或应用脱水疗法。(3)可选用水针疗法、封闭疗法、微形外科(小针刀)疗法,均能加速骨盆软组织的康复。

五、预防复发

1、纠正不良姿势,

2、防止外伤和受凉,

3、教会患者骨盆保健功:

(1)仰卧位屈膝屈髋左右摆动,由阳脚用力摆向阴脚,5~10下,幅度宜大,摆向阳脚时用力轻;

(2)仰卧抬臀:双手抱颈,双下肢伸直,将臀部抬起,放下10~30下,配合呼吸,抬起时吸气,放下时呼气;

(3)骶椎“点头“者,练抱膝仰卧起做法5~10次;或盘腿坐10~30分钟。

(4)骶椎“仰头”者,每日跪坐10~30分钟。

龙氏正骨培训班咨询冯老师(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bo.com/lctx/11941.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排行
颈椎病家庭护理方法

颈椎病对于人体的影响是极大的,得了这种疾病后,在家一定要做好护理的工作,……【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颈椎病的治疗注意事项

现在有很多的职业白领都被颈椎病困扰着,目前颈椎病是一种高发疾……【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颈椎病家庭护理方法

颈椎病对于人体的影响是极大的,得了这种疾病后,在家一定要做好……【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