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3个月前发现右腹壁疼痛麻木,医院普外科就诊,查了腹部CT也无明显异常,便没怎么重视。直到1月前,小王觉得自己走路不是很稳、没力气,大小便控制也没有以前好,就去咨询了脊柱外科医生,查了腰椎磁共振以后,发现胸12平面椎管内有一个小肿瘤。医生建议手术,于是小王慕名医院脊柱外科求医。
我院脊柱外科主任马维虎接诊后,考虑小王右腹部疼痛可能与患者肿瘤刺激到肋间神经有关系,但是他又有脊髓压迫症状,行走不稳,大小便控制障碍,建议再仔细查查。
于是小王又做了胸椎和颈椎的磁共振,一查发现他的颈椎稍有问题,轻度颈椎间盘突出,但却在胸椎发现了大问题——小王之前发现的小肿瘤上面,更高的部位还有两个更大的肿瘤,分别在胸3和10平面,这两个肿瘤把脊髓压迫得非常厉害。而且磁共振上显示胸10平面肿瘤和脊髓关系密切,可能为髓内肿瘤,如果再不手术,小王有极大的瘫痪风险!
再进一步通过增强磁共振和PET-CT检查后发现,他左肩胛骨旁边也有一个肿瘤,椎管内、脊髓内三个肿瘤(图片中红色箭头标示的是肿瘤,右下图黑色箭头标示被压迫的脊髓)。
经过我院放射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讨论后,考虑可为他进行手术治疗。我院马维虎主任及蒋伟宇副主任医师在显微镜下,仔细并娴熟的分离肿瘤周围组织,最后完整的切除了小王椎管内的三个肿瘤!
▲马维虎主任和蒋伟宇副主任医师正在通过显微镜手术
手术以后小王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复查的磁共振显示肿瘤完全摘除,脊髓压迫解除,现在小王已经顺利出院!
据马主任介绍,脊柱神经鞘瘤大约占脊柱肿瘤的30%,可分为神经鞘瘤(schwannomas)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s),神经纤维瘤大约占15%,而且一半以上的神经纤维瘤与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
患者的症状分为三期,早期为刺激期,肿瘤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引起疼痛,例如在胸腰段的肿瘤,开始可表现为肋间神经痛或髂部疼痛,咳嗽致椎管内压增高,使疼痛加重。中期为脊髓部分受压期,肿瘤逐渐增大,产生对该侧脊髓的压迫,脊先压迫下肢神经纤维,产生自下而上的感觉减退,麻木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此时疼痛减轻。晚期为脊髓完全受压期,此期肿瘤增大,产生脊髓完全受压症状。
马维虎主任介绍,发现椎管内肿瘤,如果有神经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尽早手术,避免瘫痪风险。像小王这种,椎管内多发的神经鞘瘤非常罕见,手术困难且非常有挑战性,手术风险也非常大,稍有不慎即可导致截瘫等灾难性后果。一期同时切除胸椎管内不同位置的三个肿瘤,不仅需要极大的魄力,更需要极强的脑力和体力。同时,显微镜下的娴熟操作,仔细分离肿瘤和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术中对脊髓和神经的干扰。
目前,我院脊柱外科除开展脊柱常规手术外,在脊柱微创手术上也做的有声有色,特别是把显微镜下微创手术应用到颈椎、胸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脊柱肿瘤的治疗上,极大的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医院脊柱外科成立于年,经过9年的建设和发展,脊柱外科已经发展成拥有2个病区,95张床位的六院品牌科室。年,门诊量人次,出院患者人次,手术量台次,年手术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全科共有21名医生(博士7名、硕士13名)和28名护士,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市突出贡献专家1名,市拔尖与领军人才培养对象4名。
在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马维虎主任的带领下,科室除了开展传统脊柱手术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始终行进在学科前沿,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如完全内镜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微创置钉技术在成人脊柱畸形治疗中的运用,后路椎体整块切除治疗脊柱肿瘤,前路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等,完成全市第一例完全内镜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各项脊柱诊疗技术已达省内领先水平。
曾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如《Spine》、《EureSpine》、《中华骨科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建有大中华脊柱微创培训基地,椎间孔镜培训治疗中心,纤维环修复全国多中心课题浙江省培训基地等。
我院脊柱外科以“立足浙东、辐射全省”为目标,以“仁心仁术服务广大脊柱疾患,严谨求实引领学术发展”为使命,获得了广大脊柱患者的良好口碑,成为浙东地区脊柱专业的学术高地,踏出了一条以术德兼修、传承创新的坚实之路。
来源:医院
供稿:脊柱外科
编辑:小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