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刀技术的主要功用:
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病、脊柱相关性疾病绝大部分都是在软组织损伤的基础上演变而成。针刀技术治疗颈腰痛的关键就是松解椎周病变的软组织。
二、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四大特点:
(一)、损伤在某一肌肉的起止点上;
(二)、损伤在某一高应力腱性组织上;
(三)、损伤在某一神经出口处;
(四)、损伤在关节的连接处。
三、从临床角度认识颈椎病发病特点:
(一)、过高或过低枕对颈椎的影响
1、过高枕主要是损伤C4以下节段,造成颈肩酸胀或上肢麻痛。
2、过低枕主要是损伤椎枕肌,造成头痛头昏或眩晕。
(二)、不良的睡眠习惯对颈椎的影响
长期一侧睡、平睡、俯卧睡、卧位看电视睡是造成颈椎病又一重要诱因。
(三)、某些长期静坐的职业如会计、电脑工作人员等易损伤颈椎。
四、颈椎病针刀治疗要点:
(一)、肌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肩胛提肌,C2棘突旁,或颈固定肌群(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用针刀斜刺术效果好,且安全无痛。
(二)、动脉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椎枕肌、腱弓、环枕后膜,C2关节囊;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斜角肌、固定肌群、项韧带及颈背筋膜等;
(四)、脊髓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颈固定肌群、项韧带、某一压迫节段关节囊、并辅以动态牵引、营养神经药、扩血管药;
(五)、交感型颈椎病:针刀主要松解斜角肌或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
(六)、肩胛提肌、C2棘突旁是颈椎病治疗最常用点,该处成人80%以上均有损伤(侧卧不用枕为最佳治疗姿势);
(七)、针刀治疗颈椎病功用应该占70%,而手法整脊,适当用药占30%,针刀医师必须学会整脊术;
(八)、不要忽视颈椎保健枕、两侧耸肩睡和颈椎保健操的三大要点,因为预防颈椎再损伤比治疗更重要。
五、椎管外腰椎病针刀治疗要点:
(一)棘突周围病变
1.棘突滑囊炎:(继发)触压痛有波动感;
2.多裂肌损伤:棘突下缘有压痛;
3.迴旋肌损伤:棘突旁压痛;
4.L3以上更明显;
5.棘上韧带损伤;
6.棘间韧带损伤。
(二)关节囊周围病变
1.L3以上棘突旁开2cm,L4、L52.5cm处有深压痛;
2.通常为多裂肌,迴旋肌起点处损伤;
3.乳付突韧带损伤卡压脊N后内支。
(三)横突病变
第三腰椎以上主要为腰方肌损伤,髂腰韧带损伤指腰四、五横突处。临床以治疗腰三横突为多见。针刀找到末端时,要注意将针刀向外上方铲切。以防损伤横突下动脉出现血肿。
(四)肌肉起止点病变
1.骶棘肌起止点病变
2.腰髂肋肌起止点病变
(五)臀上皮神经卡压病变
由T12—L3的脊神经后外支的皮支组成。在深筋膜下段成一钝角转折,向下外走行,穿出皮下浅筋膜,跨越髂嵴,经骨纤维管进入臀筋膜。有多支分布。通常在骶棘肌外缘与髂嵴交界处卡压多见。
(六)腰背筋膜病变
此筋膜包括背部所有伸展肌群,为一坚韧的纤维膜,可保持肌肉的位置,便于肌群的收缩。腰背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位于斜方肌、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覆盖骶棘肌和背部深层短肌。此层筋膜在腰部,由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腱膜增强而特别发达,它向上沿续至项筋膜,向下附于髂嵴等处,内侧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和骶正中嵴相连,外侧附于肋间筋膜和腹横肌腱膜。此层筋膜在胸背部较薄,略透明,在腰背部较厚,呈腱膜状,色白且有光泽。腰背筋膜深层位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与髂嵴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外侧与腰背筋膜浅层的外缘融合。临床上骶髂关节外上方的筋膜较薄弱脂肪组织可以在此处疝出引起腰腿痛。腰骶可触到多个硬结,即脂肪疝,或称脂膜炎。
99%的脂肪疝见于中年女性,与中年女性发胖后筋膜松弛有关。
腰骶部筋膜病变在棘突周围可触及有磨沙感。针刀扇形铲切或用拨针治疗效果好。
针刀操作误区,你中枪了吗?针刀操作误区,你中枪了吗?一、治疗时习惯固定在骨面上切割
一般软组织牵拉性损伤大多在骨边缘,肌肉的移行处发生粘连,也可在骨面或骨的边缘,当我们判定软组织损伤的部位需要治疗,除了解肌肉、韧带和骨面的粘连外,一般我们把骨和骨面在针刀治疗方面的作用归纳为如下三点:
1.骨面的某部分是针刀在体内治疗运行的重要参照点。针刀是一种“盲术”,要做到在人体内治疗部位的“可视”,骨性标志的“导航”是非常重要的。这好比盲人行走时,总要拿个竹竿敲打寻找参照物一样,只要利用好骨性参考点,针刀就可以在体内游刃有余、安全地治疗了。
2.骨面是针刀在体内力的支点。针刀达骨及骨面后,可将骨及骨面作为一个支点,进行选择性的切割、撬拨等治疗。
3.骨和骨面是针刀在体内切割软组织时的“砧板”。我们把骨和骨面好比是体内的“砧板”,而需要切割的是变性的软组织,如果不提起针刀,只是在骨面上进行切划,就会造成软骨的破坏,骨膜下水肿、机化、形成慢性骨膜炎。综上所述,针刀在治疗时不能一味在骨面上切划,有些部位治疗甚至与骨和骨面毫无关系。如一些表浅的肌肉斜方肌、菱形肌等。
二、治疗时一味在压痛点上治疗
一般来讲,针刀在痛点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为针刀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和针灸的镇痛作用相似,如肿瘤患者在疼痛点治疗后一般能维持三天左右好转(在没有排查清楚前治疗所得经验)。引起疼痛的原因非常复杂,应该全面分析病因,明确地针对病因有目的治疗才是针刀治疗的特点。我们不反对在痛点上治疗,但不主张一味寻找痛点治疗的模式,这样容易给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一种不清楚或错误地理念及认识——针刀是一种基于在压痛点上治疗的简单针刺方法。有部分针刀医务工作者检查不到压痛点,治疗时就无从下手。有些病在体表上根本就找不到压痛点,如膝关节十字交叉韧带损伤等。想要达到较高的针刀诊疗水平,必须做到知微见著,全面考虑。
我们了解一下压痛点与疼痛的关系:
1.压痛点与发病的先后关系:如有肿胀时,要问发生在疼痛前或以后。例如:炎症,肿与痛多同时出现;损伤,肿出现于痛之后,而肿瘤则多是先有肿物而后才有疼痛。
2.压痛点的部位:局限、多发或游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是多发而对称的;风湿性关节炎多是游走的。有否放射痛,放射到何处,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自腰部沿坐骨神经放射到踝、足外侧;肩周炎疼痛能放射到上臂及肱骨外上髁部位;髋关节痛放射到膝内侧,相当于闭孔神经区。疼痛的放射是按照神经节段的,熟悉它们对临床诊断很有用。
3.压痛点疼痛的性质:
(1)骨折、韧带急性捩伤为锐痛;
(2)感染化脓多为跳痛;
(3)神经根受到刺激可有烧灼痛或刺痛;
(4)骨肿瘤及慢性软组织损伤多为胀痛或钝痛;
(5)急性损伤多为持续痛;
(6)与负重及局部供血有关的病变可有间歇性痛;如扁平足负重时痛,下肢闭塞性脉管炎有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7)伴有肿胀或感染的病变疼痛多为压痛,如韧带损伤及骨髓炎等疾病。
4.压痛点疼痛的时间:
(1)恶性骨肿瘤持续疼痛,其他部位肿瘤夜间静止痛加重;
(2)儿童髋关节结核常出现“夜哭”;
(3)肌内劳损的疼痛休息时减轻而活动时或活动后加重;
(4)有关节风湿症的肢体疼痛,冬春季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
(5)疼痛如果在咳嗽、喷嚏时以及大小便用力时加重,多与脑脊液压力增高有关。
三、治疗时习惯找肌肉起止点治疗
慢性软组织损伤,往往在肌肉起止点处多见,尤以止点为多,针刀除了因肌肉紧张而引起的挛缩需松解起止点外,一般在软组织变性点直接治疗,或只松解应力过大的软组织起止点。而对一些应力较小的肌肉、韧带不需要松解,如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往都要松解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等小的组织,而通过临床证实不松解这些小肌肉、韧带起止点,同样起到了临床治疗作用。
治疗时,治疗思路习惯按套路操作套路式操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什么病都按套路操作,不免有些不灵活,不利于临床的开展和新思路的创新或接受。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颈九刀”定点操作法、“腰九刀”定点操作法,都是治疗颈、腰椎病经典而有效的方法,但很多颈、腰椎病的治疗只需2-3个点即可,为什么非要患者多受痛苦呢?这种套路式操作就在于不深入了解针刀的治疗机理,不明确病灶到底在什么地方,下面是什么组织结构,针刀刺入后要松解什么?怎样切割?切割后会产生什么影响?总之,对针刀的治疗思路、治疗机理如果不明确,就会对较复杂或较难治的疾病束手无策。不利于针刀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不注重多种方法治疗配合和康复的整体治疗学习了针刀疗法后,众多针刀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时是以针刀治疗为主,配合手法在内的其他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因为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是在人体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多种附加因素加速形成的。因此,为停止,纠正,减缓或扭转这一过程,除了极少数疾病外,大多数该类疾病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与康复治疗措施。这些措施除了以针刀疗法为主外,既有药物,又有手法操作及物理疗法等。正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很多病人问我:我的病能彻底治好吗?还复发吗?我们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你是阑尾炎,外科手术摘除后人体就永远没有阑尾了,那么,你再想得一次阑尾炎,也不可能了,但是,我们治疗的这些病,特别是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就是“三分治、七分养”,治好是我的功劳,养好是你的功劳,这就好比是一部车,在机器出现故障后为其修理,修好后怎么养护车,使其不再坏,那就要看司机的养护了。可见,多种方法的配合治疗特别是康复和预防治疗非常关键。
忽视安全治疗近年来,因针刀疗法出现医疗事故增多,给针刀的社会影响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与从事针刀医疗的医务工作者增多有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请大家注意:1、对适应症选择不严格,应排除肿瘤、结核等其它病变;
2、手法操作粗暴,有时太过冒险;
3、年龄较大患者应建议住院,便于观察。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转一下!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