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常見骨關節疾患

时间:2020-12-7 14:35:00 来源:颈椎间盘变性

中老年常見骨關節疾患,包括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脫出、股骨頭磨損或壞死﹑骨增生性膝關節炎、足跟痛及其它骨質增生或骨質疏松引起的骨關節疼痛。

人體,亦如其他任何物体一樣,到了一定的時期,亦即量變到了一定的限度,便逐漸發生質的變化,進而發生形態及功能的改變。這就是衰退老化的過程。一般來說,人體組織及機能生長發育至二十歲左右便停止,三十歲開始發生組織退化,四十歲開始出現機能衰退(即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五十歲以後退化就更明顯了。

中老年人骨關節的改變,就是指四十歲以後,因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軟骨基質中的粘多糖減少,縴維成份增加,使軟骨的彈性減低而易遭受力學傷害產生退行性改變。加上中老年人几十年來受到機械性積累性損傷,導致關節軟骨的原縴維變性,軟骨面縴維變厚,并呈尖銳狀或唇狀骨質增加----骨刺形成。反過來,骨刺刺激關節面及周圍軟組織,發生機械性無菌性炎症改變,而發生關節處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關節面及周圍的炎症又刺激軟骨膜而促進骨刺的生長,形成惡性循環。

頸椎病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之一,是因為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後關節錯位以及韌帶鈣化等退變而造成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被刺激受壓而引起頭痛、頭暈、頸肩及上肢疼痛發麻、胸痛,甚至下肢痙攣性癱瘓等各種不同表現的綜合病症,所以又叫作"頸椎綜合症"。

由椎間盤脫出或後關節錯位壓迫頸神經根,多引起較劇烈的頭項痛及肩臂痛;頸椎骨質增生而刺激、壓迫頸神經引起的疼痛一般為緩進性,以脹痛為主。壓迫頸椎動脈則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視力及記憶力下降。後關節增生伴半脫位或對椎動脈的刺激,可產生交感神經症狀。表現為枕部痛連及頭或偏頭痛,眼窩脹痛,流淚,視物模糊,心悸及心前區痛,胸悶,以及因皮膚血管收縮与舒張功能紊亂而出現溫度的改變等。壓迫脊髓可出現肢体僵硬麻木、進行性肌無力及肌肉萎縮,甚至痙攣性癱瘓。這類型的頸椎病的特點是頸項部疼痛和活動障礙很輕微,下肢症狀的出現早於上肢。

肩周炎

肩周炎是身體退化的結果,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炎之一。因人至五十,氣血虛衰、正氣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再受風寒濕邪的侵襲而誘發本病。如果肩關節有陳舊性損傷﹐患肩周炎的機會也就較高。

肩周炎主要表現為肩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肩痛初時表現為陣發性疼痛,以後逐漸加劇,發展至持續性痛。氣候變化或勞累後疼痛加劇,若肩部受到碰撞或牽拉,則可引起撕裂樣劇痛。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肩痛表現為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病者訴說半夜後痛醒,不能成眠,更不能向患側臥。

因肩部活動時疼痛加劇,患者自然地採取保護性制動。由于長期廢用以致關節囊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肩部活動更受限制,肌力逐漸降低,并出現肩部肌肉廢用性萎縮。此即從炎症水腫期變為粘連萎縮期。這時肩痛反而相對減輕,但患者就連梳頭、穿衣、叉腰等簡單動作均難以完成了。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簡稱“腰突症")的患者一般有過腰部外傷史或積累勞損史﹐腰痛反复發作。如果椎間盤週圍的肌肉和韌帶損傷﹑鈣化﹐對椎間盤的固定作用便減弱。加上腰椎間盤變性,縴維環因外力牽拉而致破裂,髓核自破裂口突出,當彎腰時搬提重物或強烈咳嗽、打噴嚏﹐L4/5和L5/S1剛好是這一強大作用力的力點﹐因而容易將此兩個椎間盤逼出。有時力點稍高﹐便引致L3/L4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或錯位的後關節壓迫神經根﹐而出現腰腿痛等症狀。

老年性膝關節炎

老年性膝關節炎又稱原發性骨增生性膝關節炎,是因為生理上的退化作用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的結果。本病發病過程緩慢﹐中老年男女均可惟患﹐尤多見於50-60歲肥胖女性。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和最复雜的關節。其位置淺表,承上啟下,活動量很大,易遭致損傷,也是骨質增生好發部位之一。膝關節的結构由骨關節面、肌肉、韌帶以及關節腔內容物等組成,它的整個功能活動都是機械運動過程。所以,膝關節的機械性積累性損傷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本病的病理變化,早期因關節軟骨積累性損傷導致關節軟骨的原縴維變性,而使軟骨變薄或消失,引起關節活動時疼痛與受限;在後期,關節囊形成縴維化,增厚,滑膜充血腫脹肥厚,軟骨呈象牙狀骨質增生。同時,膝關節周圍肌肉因受到刺激而表現為先痙攣後萎縮。總之,其病理改變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化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滑膜的炎症是繼發的。X線照片可見膝關節軟骨缺損﹑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退化証象。

中醫認為本病是內外兩因素造成。一是因慢性勞損、受寒或輕微外傷所致。當人體肌表、關節、經絡遭受風寒濕侵襲或因勞損、外傷因素,致局部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引起筋骨、肌肉、關節處疼痛、酸楚、麻木或關節腫脹、屈伸不利。二是因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而致。肝虛無以養筋,腎虛無以濡骨,而使筋骨疲乏,步履不便。

墨爾本氣候寒冷,晝夜溫差較大,故人體易受風寒所傷;而且,這里的人們習慣跪著做事----自幼兒入學開始便跪著看書寫字,成年人亦喜歡跪著做工,這樣對膝關節的碰撞磨損就較大。所以,在墨爾本惟患本病的人較多。

骨增生性膝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初為發作性,後為持續性,勞累或夜間更甚。部分患者關節腫脹﹐屈伸不利﹐關節活動時可有摩擦感(音)。有些表現膝脛酸軟乏力﹐步行過程中突然出現膝關節鎖定﹐甚至踞倒﹐上下樓梯困難(特別是下樓時)。

治療

中醫治療中老年人骨關節疾患,可選用中藥(內服與外用)、推拿或針灸療法。筆者多喜用推拿術予舒筋通絡、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活血消腫止痛,再結合中藥內服或外敷之綜合療法,效果常較滿意。

例如治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本人多以推拿為首選療法,配合針灸及外貼膏藥療效更好。一般首次治療後即可湊效,輕症者二至三次,病程多年的病例亦在十次之內緩解症狀。根據頸椎病的病理特點,即以刺激、壓迫相關部位而致病,本人認為非推拿手法不可以解除壓迫症狀。然而,推拿手法要适當、巧妙,不可用猛力、蠻勁;病理分型亦要清楚。不然,對脊髓型頸椎病強施予旋轉复位法,則有生命之虞。筆者知道在中國一間較大的醫院,一位從中醫學院推拿系畢業的科班醫生,就發生過這樣的醫療事故,不可不慎!

肩周炎患者如能早期治療﹐就會很快治愈。初期以腫痛為主者,一貼消腫止痛膏便能解決問題﹔針灸亦常有針到病除之效。後期以肩關節粘連、活動受限為主者,非推拿以松解粘連所不能了。此時需要5至10次左右的針灸、推拿加外貼膏藥綜合治療。在推拿手法中,以拔伸分筋手法為治療之關鍵。

選用內服中藥時,因考慮病者多為年老體弱,肝腎虧損,肝虛無以養筋,腎虛無以濡骨,故每予補肝腎,培氣血,壯筋骨的中藥。如熟地、當歸、雞血藤、骨碎補、補骨脂、淫羊藿、肉蓯蓉之類,再根據各人情況辨証加減。

對於局部外用膏藥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消腫止痛之對症治療,還需要具有幫助損傷軟組織的修復的功能,以及不會引起局部皮膚過敏。澳洲Monash藥業公司在澳註冊、生產的“消痛膏”草藥搽劑具有這些特點和功效。它不僅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對粘連、硬化的組織還有軟化作用,幫助損傷軟組織的修復,而且使用方便,是理想的外用膏藥。

自制狗皮膏

自制狗皮膏

大分子皮肤亲和贴膏,可以反复揭贴多天,极少过敏

澳洲生产的中药软膏,方便,不过敏

協和中醫館

WaverleyRoad,MountWaverley

咨詢電話﹕(03)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bo.com/xgyy/1099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