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引用请注明来源自《DTI神经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
红核、黑质——脑网络连接
丘脑——脑网络连接
内囊纤维束走形及毗邻关系
情感环路——眶额皮层
伏隔核——情感世界脑网络(七夕特供)
英文名称:caudate
中文名称:尾状核
名词解释:呈椭圆形,其内侧为侧脑室前角,后方卵圆形的灰质块为背侧丘脑。
后外侧为豆状核(呈三角形),三者之间的髓质区为内囊。
尾状核贴着侧脑室,为内囊后支与侧脑室前角所夹部位。
这部分主要掌管人习惯性的行动,例如人习惯性打计算机,不看键盘也知道位置。这就是习惯性行动的一种,还有快速的打手机、简讯等等,都需要大脑基底核尾状核来协助进行。
人类的大脑,在解决难题、突破困境时,会生成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感受到最强烈的喜悦,而且会渴望重复这样的行为,继续体验类似的快感。
无论是读书考试、工作进修或学习任何新经验、新技艺,只要善用大脑的运作特质并加以锻炼,在大脑中启动「学习=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更爱学习」的强化循环,每个人都能不受年龄、时间、环境和个性等差异的限制,自动自发乐在学习,让大脑随时出现飞跃性的成长,无限速地飙升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基底核(BasalGanglia)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深埋于大脑基底部的复杂回路,负责微调与协调运动,在有意识动做前活化。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总括起来称为基底核(basalnuclei),包括尾状核(caudatenucleus)、豆状核(lentiformnucleus)、屏状核(claustrum)和杏仁体(amygdaloidbody)。屏状核的联系和功能不明,杏仁体属边缘系统。
尾状核与丘脑间的灰质呈线样连接
尾状核和豆状核借内囊相分割,但二核在它们前部的腹侧,靠近脑底处是相互连接的,故此二核合称为纹状体(corpusstriatum)。
尾状核呈马蹄铁形,全长伴随侧脑室。尾状核的前部膨大,称尾状核头,背面突向侧脑室前角,腹面邻接前穿质。尾状核中部稍细,称尾状核体,沿背侧丘脑的背外侧缘向后伸延,二者间以终纹为界。以后,尾状核体愈趋细小,称尾状核尾,向腹侧折曲,在侧脑室下角的顶上前行,连接海马旁回的钩处的杏仁体。
豆状核完全包藏在白质之内,此核的前腹部与尾状核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相分隔。
豆状核在切面上借白质分为3部,外侧部最大,称壳(putamen),其余二部称苍白球(globuspallidus)。从发生上看,苍白球更为古老,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新、旧纹状体在细胞形态和联系上不同。
新纹状体的传入纤维,来自大脑皮质的主要出自额、顶叶,有些是锥体束的旁支。
黑质纹体纤维来自黑质。传出纤维中,除返回黑质外,主要至苍白球,使苍白球置于大脑皮质和新纹状体控制之下。
旧纹状体的主要传入纤维来自尾、壳核,传出纤维穿经内囊或绕经大脑脚底至底丘脑。在此这些纤维汇聚上行,止于腹外侧核和腹前核。传出纤维也有少数至中脑网状结构。此外底丘脑核与苍白球之间有往返的联系。
纹状体的功能长时期被认为是控制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基底核与大脑皮质、扁桃体(amygdala)及视丘核(thalamicnuclei)之间亦有输出及输入纤维互相连络。这些纤维可以将基底核的神经冲动经过视丘核、大脑皮质及锥体系统向下传到脊髓而达到协调运动的功能。
人脑内动作的协调,可以说是由一群基底核(basalganglion)及一些回路(circuits)来调节,使我们的动作流畅。
当动作开始时,由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发出命令,其中一组叫做『椎体径』(pyramidaltract)往脑干及脊髓下行,而另一组路线叫做『椎体外径』(extrapyramidaltract),来做姿势上的修正。就像执行大脑皮质的命令,『椎体径』负责达成此一目标,而『椎体外径』可用来调节此一动作的快慢。
在基底核及这些回路,就像汽车的煞车及油门,如果调节正常可使其动作状态更加顺畅。
尾状核与丘脑的灰质连接
细胞类型
人类的纹状体中大约有一亿神经元。70%以上为输出神经元。这些输出神经元在其树突上分布有非常致密的棘头(Spine),故称为棘状神经元。这些棘头是棘状神经元与传入纹状体的轴突形成突触的部位。输入纹状体的轴突主要来自大脑皮层,丘脑和杏仁体。这些轴突进入纹状体后,展出覆盖范围甚大的侧枝,与大量纹状体神经元形成突触。反过来,每个纹状体神经元也和大量的输入轴突形成突触。据估计,每个棘状神经元接受来自-个不同轴突的输入。这种连接模式类似于小脑的平行纤维和普肯野细胞(Purkinjecells)的连接模式。它可能类似于一种电子电路中的组合逻辑。输入到纹状体棘状神经元的纤维(即轴突)大多为兴奋性的。但是这些神经元大多数时候却处在静息状态(即不发放动作电位)的状态。棘状神经元的这种活动模式,如果考虑到其收到的兴奋性输入的个数,则相当难以理解。其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中。
突触连接
纹状体中其余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s),这些神经元都为抑制性,包括胆碱能神经元,GABA/Parvalbumin神经元和Somatostasin/NOS神经元等。这些抑制性中线神经元也接受来自大脑皮质,丘脑和杏仁体的输入,并且和纹状体的棘状神经元相互形成突触连接。
在人类及其他灵长目动物中,纹状体中有明显的“镶嵌”(Mosaic)结构。在该镶嵌结构中,纹状体内有神经元密度较高的区域,称为“纹状小体”(Striasome),以及将这些纹状小体隔开的“基质”(Matrix)。纹状体的传入纤维在很大程度上遵守基质所划定的界限。而且纹状小体和基质中的神经元似乎也投射到黑质的不同部位。所以纹状小体和机制似乎在纹状体中形成了两个并行的通路,其功能重要性尚在研究中。该并行通路不应与前面所讲的直接和间接通路混淆。
纹状体棘状神经元向苍白球和黑质发出GABA能抑制性输出。据估计,苍白球大约只有70万神经元,比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少两个数量级。这就意味着平均来说,每个苍白球神经元接受来自个左右纹状体神经元的抑制性输入。
苍白球和黑质的输出神经元在大多数时候处在自发发放状态,这可能与这些细胞的膜特性有关。它们投射到丘脑服外侧核以及上丘,其自发持续发放抑制其中的细胞。但是一旦纹状体内的特定棘状神经元被激活,这些苍白球/黑质神经元将受到强有力的抑制,从而暂停发放。这一过程释放了苍白球对丘脑腹外核的抑制,使一个动作得以启动。
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这些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层次,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分化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在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层则分化程度较高,共有六层:①分子层(又称带状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又称节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⒉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纹状体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运动协调,维持躯体一定的姿势。
大脑半球的分工与协同
大脑两个半球具有功能分工的特性,两半球对语言和非语言刺激的视、听诱发电位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诱发电位大多是某种心理功能而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与语言有关的实验发现,右侧半球比左侧半球呈现较少的诱发电位。随着临床认识的提高和经典心理学的发展,大脑功能一侧化的概念逐渐被两侧大脑半球协同的观点代替,认为两侧大脑半球协同活动是完成心理活动的基础。
结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认知心理活动,只有两侧大脑半球既分工又协同,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活动。
正常解剖对比,详见《DTI神经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图片引用请注明来源自《DTI神经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
该得到了包括美国、台湾、香港在内的32个省市自医院的购买支持,特此感谢。
详细解剖参考DTI神经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
购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