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有直接关系,颈椎系连接头颅和胸椎之间的枢纽,活动范围大,还要承受头颅重量,尤其在相对固定的胸椎上方,要负担头颈活动的主要应力,故颈椎间盘易发生病变。而且,颈椎后方小关节面较趋于水平方向,使颈椎的活动度增加,使得颈椎易于遭受各种静力和动力因素的急、慢性损害。近三十年来,除了对颈椎的应用解剖和定量解剖做了大量工作以外,许多学者从组织学、免疫化学、生物力学、遗传学、社会学及统计学等诸方面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病因
目前发现同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有退变、创伤、劳损、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诸多方面。
(一)退变
1.椎间盘一般认为椎间盘是人体最早最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改变的组织,与劳损、外伤有重大关系。正常椎间盘髓核含水80%、纤维环含水65%,随年龄的增大,含水量逐渐减少,因而逐渐失去弹性和韧性。当椎间盘破裂或脱出后,含水量更少,椎间盘软弱,失去了支撑重量作用,椎间隙狭窄,脊椎弯曲时椎体前后错动,产生椎体间不稳。纤维环外层有神经根后支分出来的窦椎神经分布,当纤维环受到异常压力,如膨出、错动等可刺激窦椎神经而反射到后支,引起颈肩痛,项肌痉挛等症状。在正常椎间盘内注入生理盐水不产生症状,而向退变的椎间盘内注入水后会立刻产生典型的颈肩痛症状,可见颈肩痛和椎间盘病变有密切关系。椎间盘破裂脱出向后方可以压迫脊髓,引起症状。这是颈椎病常见的原因之一。
2.椎体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首先是由于椎间盘变性后椎节不稳。而椎节不稳后,该椎节上下椎体出现异常活动,瞬时旋转中心改变,椎体所受应力加大,椎体发生代偿性肥大,主要表现为椎体前后缘应力集中点骨质增生。由于长期多次应力改变所形成的骨赘往往质地坚硬。骨赘的形成也可由韧带-椎间盘间隙的肉芽组织在反复创伤、劳损刺激下机化、骨化或钙化而不断增大变硬。
3.小关节多为继发性改变。由于椎间盘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颈椎应力发生重新分布,关节面压力方向及大小均发生改变,小关节发生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关节囊所受牵引力加大,产生充血水肿和增生,二是关节软骨损害退变,进而波及软骨下,形成损伤性关节炎。晚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和小关节增生,椎间孔前后径及上下径均变窄,可刺激脊神经根和脑脊膜返支窦椎神经产生临床症状。
4.黄韧带黄韧带的退变是在颈椎椎节稳定失常时的一种代偿性表现。早期韧带松弛,后期增生、肥厚,也可钙化或骨化。增生的黄韧带可突入椎管内,构成对脊髓的压迫。
5.钩椎关节的增生钩椎关节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在生长发育及退变过程中,由于颈部的生物力学需要而形成的。但钩锥关节的过度增生可刺激神经根。
6.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这两个韧带对颈椎的稳定起保护作用。在外伤或劳损后可反应性增生和肥大,甚至钙化和骨化。最近有研究表明,个别患者OPLL前期主要表现为后纵韧带肥厚。
7.项韧带和颈部肌肉项韧带和颈部肌肉参与颈椎的力学平衡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神经肌肉的反应性降低,肌肉的劳损和痉挛可影响颈椎屈曲度,长期的不良屈曲度可加速椎间盘及其他骨性结构的退变。
(二)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所引起的损伤。但它明显有别于意外创伤,而是一种长期的超限负荷。常见的慢性劳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睡眠姿势不良主要是枕头过高。在睡眠状态下,长时间的不良体位使椎间盘内部受力不均,影响涵水作用。其次,颈部肌肉和关节亦因此平衡失调,加速退变。
2.日常生活习惯不良长时间低头玩麻将、打扑克、长时间看电视,尤其是躺在床上高枕而卧都是不良习惯。以上习惯的共同特征是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颈后肌肉及韧带组织超时负荷,容易引起劳损。
3.工作姿势不良涉及计算机、显微镜、雕刻、刺绣等工作人员的亦需长时间低头工作。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压力大大高于正常体位。这种体位易加速颈椎间盘的退变和颈部软组织的劳损。
(三)创伤
主要为头颈部的外伤,头颈部的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明显的关系,根据损伤的部位、程度可在各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
1.垂直压缩暴力常致颈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造成颈椎生理前屈消失或弧度减小,受损节段椎间盘受力加大,加速颈椎退变。
2.颈椎伤对不同阶段的患者可有不同的影响。对于颈椎已有退变且合并颈椎椎管狭窄者来说,颈椎伤可造成以下三种情况。
(1)急性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因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后阻塞,造成脊髓前方缺血出现四肢突发性瘫痪。这种损伤见于过屈时,骨赘压迫脊髓前方的脊髓前中央动脉。
(2)急性沟动脉综合征颈椎过屈时,椎体后缘骨赘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前中央动脉的分支沟动脉。主要表现为上肢重、下肢轻的肢体瘫痪。
(3)急性脊髓中央管综合征过伸伤时,由于退变增厚的黄韧带突向椎管,造成脊髓中央管周围水肿和出血。表现为上肢瘫痪重于下肢、温痛觉消失和在X线片上椎体前间隙阴影增宽等三大特点。
3.暴力导致颈椎间盘突出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神经损害症状及颈部疼痛。
4.前纵韧带撕裂:虽不直接损伤脊髓和神经根,但由于造成颈椎不稳,加速受损节段椎节的退变。临床上许多颈椎病患者早期曾有颈部外伤史。
5.一过性颈椎脱位过屈暴力使得颈椎椎节前脱位,当暴力消失后,脱位的椎节可回复至原来位置。但由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损伤部位存在颈椎不稳,若不及时处理,日后颈椎不稳加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构成对脊髓的刺激和压迫。
(四)颈部炎症
颈部有急性和慢性感染时,炎症可直接刺激邻近的肌肉和韧带,致使韧带松弛、肌张力减低,椎节内外平衡失调,破坏了其稳定性,加速和促进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五)发育性椎管狭窄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因为患者颈椎椎管矢状径较宽。而有些患者退变并不严重,但很早就出现症状。从影像资料可以看到,颈椎实际矢状径的大小决定了症状的出现与否。椎管狭窄者在遭受外伤后容易损伤脊髓,甚至轻微的外伤也易于发病,且症状严重。椎管大者则不仅不易发病,且症状亦较轻。
(六)先天性畸形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力改变;二是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
1.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2,3和颈3,4多见,其次为颈4,5,多为双节单发。由于椎体融合,两个椎体间的椎间关节的活动度势必转移至相邻的椎间关节。邻近椎间盘的应力集中使得退变加剧,甚至出现损伤性关节炎。除先天性椎节分节不全以外,临床上常见到由于手术融合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剧,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2.棘突畸形主要影响椎体外在结构的稳定性,因而间接地构成颈椎病发病的因素。
3.颈肋和第七颈椎横突肥大这两种异常虽不引起颈椎病,但当刺激臂丛神经下干时,可出现上肢症状和颈部不适,必须与颈椎病相鉴别。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