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奇葩的推送,我写完都吓了一跳,怎么会把这样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放在一起讲呢?那我们就慢慢说吧。今天说张无忌。
看看便算,别较真,也别上纲上线哈。
金庸笔下诸人物中,我比较喜欢张无忌。一时手痒,就写了一点儿,考试啊,作文啊,快呕吐了吧,闲下来了,当个闲篇儿看看,不喜欢,就放过去,当没发生一样。
张无忌不像郭靖那样智商低下,以至于《射雕英雄传》看起来更像是一部高于现实社会现实的寓言小说。他也不像杨过和令狐冲,脱离现实世界,属于仙儿级别的。张无忌是现实生活的人,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显现,从这一点看,张无忌像哈姆雷特,在是否为父母复仇之间踌躇,可是他又不像哈姆雷特那样,总是处在精神病人状态和正常人状态之间来回游离,没人时还伴随着大段独白,问:“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Whetheritisnoblerinmind,tosuffertheslingsofarrowsoftheoutrageousfortune,ortakearmsagainstaseaoftroubles,todietosleepnomore.”(译文: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忍受命运肆虐的毒箭,还是拿起武器面对苦海,哪一个更高贵。)
首先,在张无忌的身上看不到其父的刚烈。其父张翠山,绰号“银钩铁划”,性格中充斥着中国文化中“杀身成仁”的基因。张翠山携妻小离冰火岛,回归中土。少林、华山、峨嵋等六大派齐聚武当山,逼其说出兄长谢逊的下落。这时的张翠山如果拒绝说出义兄的下落,则武当派必会面临其他门派的围攻,即使有张三丰神功盖世,“群殴”之下也不免落个“灭门”的结局。可是如果说出义兄的下落呢?却落了不仁不义的名声。说出秘密则出卖兄长、缄口不言则对不起师门,苟且偷生的活有什么意义?于是张翠山拔出短刀,只在自己的胸前一戳,选择nottobe,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全忠全义、杀身成仁”。
其母殷素素则是另外一种人物,她亦正亦邪,说她邪,是因为其出身天鹰教,武功不高,但是出手狠辣,不讲规矩。说她正,是因为她有正义感,此人还是不合格的母亲,看到张翠山自杀,她也选择和丈夫同死,从传统文化上讲,这叫“从一而终”,可是她却没有承担养育子女的职责,将这个重大的责任交给了武当派众人,临死还不忘将仇人历数一遍,祝福儿子张无忌长大报仇,在张无忌的潜意识里种下了仇恨种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在有效地心灵里埋下噩梦般的种子,让孩子终生活在阴影之中啊。
一个“杀身取义”的父亲,加上一个“亦正亦邪”的母亲,其后代张无忌却丝毫看不到其父母极度两极分化的人格,这是为什么呢?自然主义认为,性格是命运、环境是命运。张无忌的性格是爹妈给的,可是他从小父母双亡,在武当派长大,这武当山便是他的环境了。“杀身成仁”也好,“从一而终”也罢,本质上都不是人性的,一个诱导你轻易放弃生命的思想,其本性能是人性吗?可是武当派却不是这样的。
从武当诸侠身上我们发现的不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改造,而是人类品格中的一种巨大的正能量。
金庸笔下的江湖其实就是世界的缩影,武当和其他各派共称为中原六大门派,那么在金庸的笔下,它和其他门派有什么不同,在塑造张无忌的人格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那几派的“揍性”
1)假模假式的少林派:
不知道为什么,少林派(注意,不是现在的少林寺哈,别联想)形象在金庸的笔下大多不太好,(《笑傲江湖》例外)在《天龙八部》中,让丁春秋打得稀里哗啦不算,临了还闹了个性丑闻,虚竹最后居然发现自己是少林方丈和江湖四大恶人中的风二娘所生,成了宗教和江湖黑道的基因合成产品。
《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少林派则有点小心眼儿,张三丰为了救张无忌,解玄冥神掌的阴毒,带着张无忌去少林派,愿意用武当派的全部武功换取少林派的易筋经,只为了拯救孩子的性命,可惜啊,你的动机很纯洁,人家的想法很另类:想偷我们家武功!
于是对话就变成了:
张三丰:我就是想救孩子的命啊?
少林派:你要偷俺们家武功?
张三丰:我就是想救孩子的命啊……
少林派:你要偷俺们家武功!
张三丰:我就是想救孩子的命啊!
少林派:你…要…偷…俺们家…的…武功!!!!!!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我不太懂,但是慈悲为怀,舍己度人,就算没有研究过佛教,凭常识也是知道的,可是小说中的少林派好像不懂,它俨然成了一个江湖组织,生怕自己的秘密武器被他人偷走,舍己为人其实是教育别人的,放自己头上就另当别论了。对待这样一个连基本同情心都没有的佛教组织,你还能说什么呢?
2)原教旨主义的原形:峨眉派
如果说少林派是假模假式,那么峨眉派在书中则被赋予了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属于那种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的江湖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冷酷无情,首先对于门人和部下冷酷无情,峨眉派的纪晓芙受明教光明左使杨逍所惑,为其产下一女,正常的思维应该是对纪晓芙进行抚慰啊,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的做法却是让纪晓芙色诱杨逍而杀之,当纪晓芙拒绝这样做时,灭绝师太则掌击纪晓芙的天灵,将爱徒杀死。
这峨眉派还有一个癖好,就是杀战俘。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明教不敌灭绝师太手中的倚天剑,部分教众无奈之下放下武器投降,按理说,建立战俘营进行管理也就算了,或者向共军一样感化教育,让其加入峨眉派、或者发放路费,让其回家不就结了。灭绝师太的办法是砍去降者的左臂!这跟攻破花拉子模国的蒙古铁骑,将男性战俘集中在一起处决,然后将死者头颅堆成小山状没什么区别啊。可是这样滥杀,又和邪派有什么区别呢?
在对待自己的生命问题时,峨眉派的价值取向十分古怪,采取要么全生,要么不求苟活的态度。六大门派群雄被赵敏所擒,困于塔顶,大火之下无法脱身。张无忌站在塔下说:“塔上的各位英雄,跳下来吧。我用乾坤挪移接着各位。”这种情况下,先逃命保命是真啊,唯独灭绝师太拒绝张无忌的帮助,自己跳塔自杀不算,临死之前还要黑人家一句,“你***邪教”!唉,人家就是救你啊!
这峨眉派,你说它是女权主义者吧?它扼杀妇女的基本权益;说她是辨证唯物主义者吧?思维方式比较根儿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说他是佛教徒吧,少了慈悲为怀,我怎么看它怎么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简直就是IS极端主义者的武侠版本附体。
3)其他宗派
其他各派提及的不多,但是也很有代表性,这些所谓的门派,天天琢磨的就是怎么害别人。昆仑派掌门的老婆,不知从哪里弄条蝌蚪大的剧毒蛇,用它去害老公的情儿,这种稀有野生动物,您就是找也得找会呢吧,得费多大心机和精力,和考研作文押题的难度简直不是一个级别啊;阴森恐怖的华山派:为了掌门之位欺师灭祖,为了权谋杀来杀去;崆峒派的兄弟们则比较变态,研究什么武功不好,琢磨个绝技叫“七伤拳”,什么“损心诀“、”伤肺诀”、“催肝诀”、“藏离诀”、“精失诀”、“意恍惚诀”,人家和你什么仇啊,非要打得对方伤心损肺肝、神情恍惚、性功能失常?
这些“宗派”有的充斥着对人性的扼杀、有的暗示着对人性思想的抑制和欺骗。这些门派里面的人,阴险狡诈、心黑手狠的背后,又显得幼稚、怪诞、滑稽、可笑。有理性的人在这里遭到嘲笑、善良的人在这里遭到欺骗、弱者在这里遭到杀戮。追寻屠龙刀的过程,成了争名逐利的生命之旅,人人都想“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在这样的江湖里面,人人都想称王称霸,人人都要利益最大化,人人嘴上都有伟大的目标,人人都在使用阴谋诡计。可是生活在这样的江湖中
人类前途在哪?
人类的心理归宿在哪?
人类的前途在哪?
这些门派已经变成了人性的写照,而江湖则成了社会的缩影,不过这是个充满冲突的动荡世界,和我们这个以《兄弟快跑》、《爸爸去哪》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没有完全产生交集罢了。
而武当派却不是这样的,在托马斯.哈代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观念中,人不是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产物,而是环境和性格的产物,所以如果研究一个人,就应该看他在什么环境里面,他的家庭环境如何,然后再看他的个性和命运。意识形态、宗教和学校也许对人有塑造作用,但是环境和个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张无忌父母早亡,父母对他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其童年是在武当派度过的。这武当派就是他的环境,那么这个环境赋予张无忌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塑造呢?
武当派的第一个特征是特点是理性和宽容。说起宽容,是因为武当派的俞岱岩,当初他无意间得到屠龙刀,却被张无忌之母殷素素发毒针所伤,后被赵敏手下用大力金刚指捏碎四肢骨骼,这终生落下的残疾虽然和殷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依然是脱不了任何干系的。后殷素素自杀,将年幼的孩子留在武当山,如果你是俞岱岩,看到这样的孩子,想一想他的母亲,你会怎么想呢?说其宽容,是因为武当派从张三丰开始,坚信人的善,不把人往坏了想。殷素素和俞岱岩的残疾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直接原因却是成昆的阴谋,及其手下的残忍,殷素素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利用的对象而已。仇怨有时候是无缘无故的,来自人类的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判断,所以如果俞将对殷素素的恨,而转化为对于张无忌的恨,看似合乎逻辑,但是却不是理性。想清楚这一点,需要抑制人类的情感和本性,用理性分析和思考。
武当派的第二个特点是舍己为人。这个世界上,人没有不为自己活着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可是武当派诸侠,在张无忌身中玄冥神掌,不补充真气就无法延续生命的情况下,轮流为其补充真气,以延续生命,可是这真气在武侠小说里面都是人的精华啊,需要多年修炼才能形成,又岂能是说奉献就奉献的?试问当代社会,如果换成一件类似的事情,我们肯这么做吗?都敢这么做吗?我曾经将自己换到小说的情景中想了想,没敢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复。
武当派的第三个特点是包容的世界观,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还体现在对于武学的理解和修为上。既不承认自己门派的武学修为是最好的,也不承认它一无是处,而是兼容并包其它门派所长,弥补本门派的武功所短。这其实并非是一种武学的修为,而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既不轻易否认一种方法,也不将任何一种方法推崇至极致。而体现在对于世界的认知上,就是不将正义邪恶绝对化,认为善就是绝对的善,恶就是绝对的恶,所谓光明正大的门派照样可以行龌龊之事、而世俗世界眼中的恶,固然有其恶因,也有其值得同情地方。
武当派的第四个特点是武学修为的创造和进取。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邪恶,只有善,而没有实力,那么善也就推行不下去。没有实力,你的话没有人听;真打起来,你劝告大家和平,而无武力的支持,那也无法用真诚换来真正的和平。没实力保着,行善的时候被人利用,还会把小命搭进去,成了受害者。所以武当派那豁达善良的世界观背后,是对于武功修为的不停进取,如从九阳真经中悟出的本派武学功法到最后太极拳的研发,与其说这是武学修为的道,倒不如说是自身完善发展,在这个世界上幸存、进而改造这个世界的道。
如果你看过狄更斯的小说,如《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大概会在小说开头痛惜于这个世界的冷漠和邪恶,但是随着好人的出现,你又会觉得世界是有希望的:《雾都孤儿》中Brownlow先生对奥利弗无微不至的照料、Rose小姐对于奥利弗的关心,《大卫.科波菲尔》中女仆皮果提对大卫的温情问候,以及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妈对于大卫的严格教育,都会使得读者觉得有好人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同样的救世观点,还出现在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只要看看冉阿让受到马丽艾神父的感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并用毕生的精力将珂赛特抚养成人。这些人物都和张三丰的塑造和武当诸侠很相似,他们无少林派的虚伪、无峨眉派的极端、修习的武功不像崆峒派那样断子绝孙,都是在追求人性发展、性格豁达以及个人完美。我经常想,如果人人都能宽容、舍己为人、豁达而包容,世界上哪里会有这许多的冲突、战争和磨难。如果放到现在的世界,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都能彼此通融,用善良、包容和宽容对待对方,又怎会有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乃至现在叙利亚的局势呢?从这个高度上说,武当派这个改造张无忌的环境,也可以是文学家眼中拯救世界的“道”,你可以说它很纯粹,很单纯,很精神,甚至很幼稚,但是逆不能怀疑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也就是文学家眼中,人类和社会最后出路:即使充满苦难和不幸,即使到处是欺骗、相互利用和杀戮,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善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恶。这是精神上的“乌托邦”,达到这样的境界,政府做不到、学校做不到、宗教做不到,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虚构,通过故事的形式让你相信,这个世界也许是有希望的。
而张无忌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张无忌有何性格特征,和中国儒家文化有哪些相同之处,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怎样的尴尬呢?
四、张无忌人性中的伟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
张无忌的个性里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人的形象定位,就看看张无忌。
性格坚韧隐忍、吃苦耐劳。这在张无忌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年幼被幽冥二老所劫持,身中玄冥神掌,虽有武当诸侠延续真气维持生命,但是每天身体忽冷如冰、忽热如火,这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忍受的。我们不妨将自己真的想成张无忌,每天上午左半身发冷、下午右半身发热、晚上左半身发冷同时右半身发热,是怎样的生命感受?我们平时如果手上不小心割一个口子,还要疼上半天,更何况患上类似于玄冥神掌这样的绝症呢?这种巨大的肉体痛苦,在现实的社会,也就是厄内斯特.海明威能和他有一拼了:年7月8日午夜,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的一个洞穴中为士兵分发香烟和巧克力,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击中倒地,两名意大利人抬起他往医护所跑,但很快就被子弹射倒,海明威的肩和腿又中了弹,腿部被打成蜂窝状,后取出28块弹片。之后又被送到米医院,前后动了13次手术,将多数弹片取出后,为其打碎的膝盖骨用铂金换了个假膝盖。海明威和张无忌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面临巨大的精神痛苦,都面临着肉体的折磨以及精神煎熬,于是人生理念也就颇为相似:既然人生本就充满着痛苦,既然在痛苦和磨难面前,人类永远是无能为力的,倒不如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反正人生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那么面对这种灾难时我们的态度才是重要的,人类可以从肉体上被消灭,但是精神却不能被从根本上毁灭。叽叽歪歪只能体现人性的懦弱,忍受痛苦也许才是尊严的出口。所以人类不是天生坚强的,死扛是其内心的依托,隐忍坚韧不过是其表象。我们中国文化中,将张无忌的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忍得过去是英豪”,海明威的笔下,它是《老人与海》中的渔夫圣地亚哥,同样的精神状态被称为“keepgraceunderpressure.”
心态平和。张无忌出身孤苦,身患玄冥神掌之毒,再患得患失,精神上就垮了。不如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将人生想成还无意义、及其绝望的,凡事儿往最坏处想,再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呢?张无忌被困在深谷中,无意之间从猿猴的肚中得到了《九阳真经》原籍,他是怎么想的呢?“反正身困峡谷、身怀绝症,不妨就学一学这上面的东西,学得出来固然好,学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这种及其自然平和的心态,反而使其专注于武功本身,终成大器。我特别欣赏张无忌的这种对于人生的态度,从哲学思想上张无忌的态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他首先将世界想象成荒谬可笑的,但是自身却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修炼自身,探讨在荒诞世界中的出路和归宿。他即能否定自己、也能肯定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意识、感受和思想,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也能认识到人以外各种事物的存在,而张无忌的存在则是自身平和心态和外在世界的相合。在保罗.萨特的笔下,这种人生态度是存在主义思想,放在张无忌的身上,就是平和心态面对荒谬世界。
对于个人和世界的包容态度。张无忌的身上体现出对于个人和世界的包容性,这是其最为受人钦佩的一点。明教教众被峨眉派滥杀,他挺身而出,救无辜教众于生死;光明顶六大门派围攻明教总坛,面前每个人几乎他杀父杀母的仇人,但是为了不让元昆阴谋,他舍却各人恩怨,维护了大义,这些情节的描述,都是张无忌的人物形象格外突出,舍生取义,真不是能说说的,真有张无忌这样的包容,当今的阿拉伯世界又怎么会杀成一团呢?张无忌的包容还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尤其体现在其对于女朋友的包容上,张的这几个女友,都不是善茬儿:周芷若心思阴狠,利用张无忌骗得倚天剑屠龙刀,刀剑对碰得到《九阴真经》;赵敏极具政治才能,引领群雄,屡次陷张无忌于绝境;可是张无忌呢?总是对事儿不对人,用包容态度面对她们。既能斗争,也体现出包容和宽容。这种对于人的态度已经不是一种人格品质,而是一种斗争策略,在利益极度冲突的世界里,比起滥杀无辜、阴谋诡计,它体现出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观念,与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截然相反。
以上特征均能体现出张无忌这个人物鲜明的人物特色:平和的心态、性格隐忍、包容世界、追求人性的修炼而不是通过权变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可是这毕竟是小说对于人性高度的阐释,那么放在现实生活中,张无忌又会面临怎样的尴尬呢?毕竟任何性格的优点被无限放大,最后就是缺点。
平和心态的反面是缺乏政治权谋:善良有余,权谋不足,不够奸诈,无法成就某些人心里面的“大事”,在这一点上,他既不如周芷若和赵敏,更远不如陈友谅和朱元璋。充其量是个江湖豪杰,成不了政治人物,放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就是个“半成品的麦克白”,一方面能力超群、也有雄心壮志,但是却没有实现这种雄心壮志所需要的野心和奸诈、他有计划,但是缺少心黑手狠、他心怀天下,却不肯使用阴谋诡计,蔑视小人行径。麦克白在妻子的威逼利诱下,为了政治利益,步步走向自我毁灭,而张无忌则选择退让,将明教教主之位让给杨逍,不和朱元璋争夺天下,退隐江湖成了个普通人。
其次,宽容反面是有时候轻信他人、不断吃亏、经常上当。好心救治昆仑掌门何太冲的小妾,却被何太冲出卖,险些丧命;医者仁心的他为崆峒派门徒解毒,结果却险些饿极了言眼的忘恩负义之徒做成人肉包子;他对周芷若一片真心,哪能想得到周却利用他找到谢逊,骗取倚天剑屠龙刀,偷练《九阴真经》。若非天资聪慧、身怀绝世武功,早就做了多少次冤死鬼。
包容的背后是在面对家务事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女人的时候十分尴尬。包容是张无忌的优点,不然周芷若和赵敏怎么会爱上他?这两个女人身处尔虞我诈的世界,早已修炼成“白骨精”,说谎是家常便饭,耍阴谋诡计更是手到擒来,瞬间列出A计划、B计划、C计划,可是为什么见到张无忌就心怀爱意呢?武功盖世绝对不是原因,性格中的善良和包容才是击中她们心灵的武器。可是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包容的人,同时拥有两个精明强干、心思机敏的妻子,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和纷争呢?小说结尾,张无忌正要给周芷若画一画眉毛,赵敏突然在床边出现,略带醋意地说:“无忌哥哥,你也给我画一画美貌吧。”,张无忌看看周芷若、再看看赵敏,手一松,啪嗒一声,画笔掉在了地上。
唉,都说Tobe,ornottobe,itisthequestion.Tobe做一个了断,固然是个选择,可是我们不愿轻易放弃生命,于是用忍耐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苟活,可是nottobe,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混乱和纷争、面对生活中数不清的琐事,身怀绝技、性格宽容、包容的世界观怎么最后却都是尴尬和无奈呢?
有了张无忌,世界固然少了纷争;多了一分和平。
可是现实中的张无忌当人性修炼到一个高度时,为什么却不能治国平天下,甚至连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都显得无能为力呢?
张无忌啊,我们心灵中的乌托邦……
读到这里,没有接触过金庸的同学一定很失望,不是讲纪伯伦吗?你跟我扯什么张无忌啊?太远了吧?
我下一次的题目是:《虚拟和现实:张无忌、狄更斯、纪伯伦》、《纪伯伦是用来背的,不是用来讲的》
黄培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