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王宏教授解决颈

时间:2022-1-30 16:29:58 来源:颈椎间盘变性

近年来,颈椎退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开始退变老化,外层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引起神经压迫症状,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颈椎退变性疾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近日,医院脊柱外科在骨科学术带头人、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王宏教授。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例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是一位年轻男性,一个月前,远在重庆读研的他专门来到王宏教授的门诊,希望王宏教授能为他祛除病痛。当时的他已经被颈椎病折磨半年之久,双侧上肢均出现放射性疼痛,肌肉力量明显减退,并且当他行走时,感觉地面不稳,像是在棉花上行走,走不了多远就会出现磕绊和摔跤。除了肢体上的不协调,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患者还表现出易疲劳,精力差,易焦躁的症状。最终,这位面对学术高峰毫不畏惧的高材生还是被颈椎病这座“大山”压垮了。一般来说,颈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现在年轻人普遍都是“低头族”,这位男青年患者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学习和工作,以及经常性的熬夜,导致他的颈椎不堪重负,最终引起颈椎病的发生。

患者术前MRI提示颈椎4/5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脊髓神经。

“像我这么年轻,颈椎病该如何治疗呢?是否与中老年患者颈椎病的治疗方式一样,需要做“颈椎间盘融合术”呢?”这位年轻患者向王宏教授提出了两个专业性的问题。很明显,这位年轻患者对颈椎病已经足了功课,他来找王宏教授之前,已经在全医院,所有的回答都是建议手术,但对于各种手术方案都没有他满意的答案。那么像这种年轻患者的颈椎病,应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就是传统的颈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固定手术,该术式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和颈椎外伤的重要方法。但融合后虽然手术阶段获得了长期的稳定,但这是非生理状态的稳定,会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很多患者术后出现颈部僵硬感甚至颈肩部疼痛不适症状,一些患者因为手术节段的相邻节段复发甚至需要再接受相邻节段融合术。随着医学进步,在“追求运动功能”和“预防邻椎退变”的潮流下,第二种手术方式即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于20世纪后期应运而生,弥补了融合手术的不足。其设计理念是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椎间隙植入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缓解颈椎病客观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为目的。因此,对于年轻患者,生活质量和颈椎活动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最优选择。

最终,这位年轻患者接受了王宏教授制定的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方案。这次手术应用的是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该类型椎间盘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度打磨修整颈椎终板骨质即可完成手术,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骨骼结构,从而达到微创操作下完成手术的目的。手术结束,患者麻醉苏醒后就感觉到双侧上肢的疼痛明显减退,捆在他胳膊上的束缚感消失了。手术后第一天,佩戴好颈托后,他小心翼翼的尝试下地行走,让他再次感到欣喜的是,双脚踩到地上非常踏实,踩棉花的感觉消失了,并且可以正常的行走,堪称“神速“的恢复速度让他感到吃惊。之所以能恢复能达到”神速“,是因为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微创手术。对于大多数患者,大家都会想当然的认为颈椎间盘置换,应该是创伤性非常大的手术,毕竟是要把人体的部件用一个新零件替换掉,操作步骤和过程肯定相当复杂。颈椎间盘置换术确实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但对患者的创伤性却很小,在颈部只需要开一个小切口,然后将颈部的肌肉群完好的剥离开,就能进行置换操作,几乎对其他组织不产生任何的破坏。因此,患者手术后不需要进行营养支持和功能恢复,就能马上站立行走,吃穿住行都能自己完成。

人工颈椎间盘完好的嵌合在颈4/5椎体之间

患者术后的颈椎X线片显示

据了解,医院脊柱外科王宏教授在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除了该种术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王宏教授带领脊柱外科还开展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颈前路椎体切除术、颈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颈椎间盘镜术等多种手术方式。此外,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腰椎微创阶梯诊疗技术,针对病因及症状严重程度,给与个体化、阶梯式、微创的诊疗方案。根据疾病进展情况,脊柱专科可以选择个体化、精准化的微创介入、微创内镜手术(包括椎间孔镜、椎间盘镜、单侧双通道UBE技术等)、微创融合手术(包括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微创前路腰椎融合术、微创侧前方入路腰椎融合术)等,最后才选择开放手术治疗等阶梯式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对腰椎疼痛的精准诊断及治疗,实现对腰椎疾病的微创、个体化阶梯治疗。

专家简介

王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临床骨科教育培训学组常委,SICOT中国部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大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农工民主党大连市市委委员。大连市吉林大学校友会秘书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大连医科大学英才工程人选。临床工作24年,熟练掌握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脱位、感染、畸形、肿瘤等脊柱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科研工作围绕骨组织工程和脊柱生物力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教育部、辽宁省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参编专著两部,JSMSpine杂志编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青年编委,BioMedCentralMusculoskeletalDisorders、GlobalJournalofClinicalReport等英文杂志审稿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bo.com/blsl/1274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