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树椿低沉本不定点旋

时间:2018-12-2 12:02:16 来源:颈椎间盘变性

孙树椿首席研究员是国内著名骨伤科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骨伤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40余年来,孙树椿一直从事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临床中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在继承清代宫廷上驷院的传统中医手法,并广泛吸收现代医学的成就,结合自身经验加以提炼,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孙氏筋伤学术思想。

理论与临床并重

孙树椿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了更好的掌握解剖学知识,工作10医院骨科学习。孙树椿强调学习手法必须对人体正常筋骨的结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述:“必先知其体相,识其部位”,如果解剖学知识缺乏,仅凭“手摸心会”来“知其体相”显然是很有限的。

他认为,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同时,因为手法是一门临床科学,只有应用于临床,才能显示其神奇功效。因此,孙树椿几十年如一日,临床不歇,如今已近70高龄,仍坚持门诊。

孙树椿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时,常教育学生“心到、眼到,不如手到”,只有多接触病人,才能找到手下的感觉,才能把理论运用在临床诊治中;孙树椿还强调,病人是我们最好的树椿,加强跟病人的交流能更好地提高手法的技艺。

辨病辨证,相互结合

孙树椿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诊治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才能选用适当方药、恰当的手法。

辨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病名诊断;二是以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的西医病名诊断。辨证则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辨别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种不同的证候。

辨病与辨证结合也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是按中医的基本理论作指导,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这就是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具体病位、病理和转归等,洞悉疾病的性质,使治疗针对性更强。例如脊髓型颈椎病,一般都认为应手术治疗,但本病从中医角度认识有“痹证”“痿证”之分,痹证型完全可以非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同一疾病其各阶段病理变化不同,治法也悬殊。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了解掌握西医的辨病,有利于了解掌握疾病转归与预后。孙树椿认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只是临床诊治中的一个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检测手段,拓宽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观察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

筋伤手法,轻巧柔和

孙树椿的手法主要源于京城著名老中医刘寿山老先生,他在继承刘老先生的经验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练了手法,使之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逐渐形成具有孙氏特点的筋伤手法。

孙树椿认为,手法的疗效靠的是手法本身,孙树椿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巧柔和、外柔内刚,力量由轻渐重,治疗中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即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痊愈。

孙树椿治疗手法一般分三步进行:预备手法、治疗手法、善后手法。他尤其重视预备手法的应用。预备手法时,应用轻柔和缓的手法对痛性筋结施以按揉,通过治疗手法改善椎体失稳的同时,也可松解非特异性炎症刺激所产生的粘连。这样,通过手法治疗,使局部粘连松解、肌肉痉挛缓解、炎症消除。同时轻柔的手法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能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整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使交感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达到增加血流并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的目的。另外,手法治疗还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炎症物质的分解、转化和排泄,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所产生的疼痛症状。孙氏手法的独到之处正是体现了“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内治外治,相辅相成

孙树椿强调治疗要兼顾局部与整体,审证求因。由于筋伤疾病多以局部损伤为主,因此治疗时,既要注意局部,又要兼顾全身,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当的手法,借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这样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

筋伤疾病以局部损伤为主,手法治疗是孙树椿的精华所在。但是,孙树椿在手法治疗的同时,也很重视内治的调理,做到内治与外治相辅。在内治的同时,强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原则。他认为,气血循行全身,内伤上下、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在,故人体损伤无论何处,首当其冲伤及气血。并制定了腰痹通胶囊、颈痛颗粒、颈椎Ⅲ号方等内服方药以及洗药方等外用方药。只有外治与内治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才能促使损伤早日痊愈。

功能锻炼动静结合

孙树椿认为,在筋伤的治疗中,动静结合也同样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筋伤是指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损伤。它不像骨折、脱位那样易被人们重视,常常发展成为慢性疾患。古人描述了对患部损伤既要用绢片作相对固定,又要做屈、伸等动作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如今泛指的“动静结合”的雏形。

孙树椿指出,伤后经络受阻,气血瘀滞,血肿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筋伤的愈合需要固定一段时间,以利于筋伤的修复,这即是“静”。同时,由于血肿形成,若瘀血不去,日久气血凝滞,血不荣筋,容易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因此,除一定时间的“静”外,也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锻炼,使气血畅通,筋肉得养,这即是“动”。

在临床上,通过判断筋伤的具体性质,医生施以不同的适当的手法及时回纳归正,理筋修复。孙树椿强调此时的手法一定要轻巧柔和,这样既能疏通经络,又不致加重瘀血,充分帮助机体损伤组织的自我修复。这种在手法的帮助下,机体的自我修复,正是“静”的具体体现。孙树椿指出,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动也是为了更好的静,两者之间体现了辨证关系。

静可使伤病肢体得到休养,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肢体功能活动的还原。但如果肢体缺乏必要的活动,势必造成循环瘀滞,新陈代谢减弱,关节囊、韧带、筋膜和肌肉等发生弹性降低、挛缩、变性和粘连等一系列改变,这是有害的。动可使肢体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恢复组织性能,解除组织间粘连,从而使伤病得到更快恢复。因此,孙树椿强调,在筋伤的治疗恢复中,动是积极的,动静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来源:中医世家

延伸阅读:

警惕:颈椎病,已经侵犯年轻人了!

颈椎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其症状复杂,轻则表现为头颈肩臂酸痛,重则颈项僵硬、手臂麻木、四肢无力、头晕耳鸣、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等。经过X线、CT、磁共震等检查可以发现颈椎病人颈部的骨关节、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发生了病变,但是医学家发现颈椎病的始发病变是椎间盘变性,上述一系列病变都是继发的。椎间盘是椎骨与椎骨之间的“垫圈”,外力损伤和退变(老化)会使它发生变性。在日常生活中,突发的、严重的外力损伤比较少见,而持续不断的、轻微的外力损伤却比比皆是,使用(垫在头部的)枕头睡眠便是一个典型的导致椎间盘慢性损伤的例子。

要理解枕头是怎样引起颈椎病的,首先要了解人体脊柱的形态。人体颈椎排列的“队形”从正面看是直的,但从侧面看却是弯曲的。7个颈椎排列成向前凸的“C”形,医学上称之为“颈曲”。“颈曲”被破坏,椎间盘就要受损伤并加速其退变(老化)进程。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枕头偏宽,当人仰卧时它使颈部屈曲,“颈曲”被拉直,甚至被拉成“反曲”。此时颈椎序列前面的韧带极度松驰,而后面的韧带却极度紧张,椎间盘前后受力不均。日积月累结果使椎间盘变性、韧带松驰、椎体滑脱、骨质增生、关节错位、肌肉痉挛,而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又使神经和血管受压迫,引起上述一系列症状。枕头越高罹病越快。众所周知长时间低头工作的人易患颈椎病,其发病原理与此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因工作而罹病,后者则因睡眠而罹病。所以这种(垫在头部的)枕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公害”,它天天在损害人们的健康,天天在“制造”颈椎病。正由于这个原因,颈椎病成了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使用什么样的枕头才能防治颈椎病呢?这样的枕头应该是:当人仰卧时它能填满颈后与床铺之间的空隙,并有一定的弹性支撑力,在睡眠中维护“颈曲”;当侧卧时又能维持颈椎序列呈一水平线。也就是说这样的枕头应该垫在颈后,而不应该垫在头后,我们姑且称之为“颈枕”。不言而喻“颈枕”应该是“窄枕”,过宽的枕头必然会垫到头部,“颈枕”大约一个拳头高。健康人使用它可维护颈椎的正常结构;颈椎病人使用“颈枕”仰卧睡眠时,“颈枕”撑起“颈曲”,此时头部的重力分解成顺沿着“颈曲”弧线的牵引力,其颈椎序列(包括椎体、椎间盘、小关节、韧关节带)在“颈枕”支撑力和头部牵引力的作用下自我蠕动而逐渐恢复其正常的位置关系,即恢复其正常的“颈曲”。许多颈椎病人使用“颈枕”睡眠后不到一星期,前述的各种症状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当然,严重的病例还需配合牵引、推拿、封闭等治疗,甚至手术治疗。

我们应该与不良的用枕习惯告别,如同先前妇女与“缠足”风俗告别一样,提倡科学用枕,防治颈椎病。

项酸背痛——颈椎病的“警报”

睡眠休息本来是为了恢复精力和体力,然而有些人“越睡越累”,早上起床后感到脖子酸、肩背痛,其实这些人已经患上了颈椎病。这种颈椎病称为“颈型”颈椎病,在人群中极为常见,以青壮年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其症状以颈部胀痛及不适感为主,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以缓解疼痛及不适。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和上背部酸痛,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感到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部出现响声,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上肢胀麻和手部疼痛。医生检查时可以发现:患者颈部变直,颈后有明显压痛点,局部肌肉痉挛。有的颈部偏歪,活动受限。如果拍摄X线片,则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正位片上可见相邻的“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应力)侧位片上可见“椎间隙”松动,但也有少数病人X线片显示颈椎没有任何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

“颈型”颈椎病因睡眠时用枕不当引起的,垫在头部的枕头迫使颈部较长时间向前弯曲,导致椎间盘移向后侧,刺激神经根,引起项部及肩背部急性疼痛。如果长期用“宽”枕睡眠,椎间盘长时间受挤压而变性,会引起“椎间隙”松动与不稳。失稳而移位的椎体直接刺激了分布于后方的“窦椎神经”末梢,反复引发项部及肩背部疼痛症状,病程绵延。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患者头部转动时常发生奇异的响声。其实,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由于症状较轻,患者和医生往往都不够重视,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情加重。

“用枕不当”是引发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颈椎病首先必须丢弃“宽”枕,使用“颈枕”。其目的是逐渐矫正其变形的“颈椎序列”,重新塑出“生理曲度”。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治病要除根”。其次要用手法“梳理”颈椎,才能矫正其歪斜的“队形”,理顺各个“部件”的相互位置,使其不再压迫神经。如果病根不去除,仅仅采用按摩、针灸、电疗以及口服药物等方法治疗,则“治标不治本”,使颈椎病久治不愈。

顽固性头晕,可能是颈椎病

有些人经常头晕,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特别是在起床时或者扭头时更容易发生。患者往往以为自己得了“高血脂”症或者“脑血管硬化”症,但是经过各项检查显示脑血管无病理改变,其实这些人可能患的是颈椎病。这种颈椎病,其症状除了眩晕、恶心外,还有头痛、耳鸣、阵发性视物模糊、心悸、咽喉部异物感和鼻腔干燥。眩晕发作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医学家把这种由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如果进行X线摄片,则可发现颈椎“队列”变形,椎体与椎体之间的间隙变窄,钩椎关节明显增生。如果进行椎动脉造影或B超检查,则可发现椎动脉血流不畅。

头晕、恶心怎么会与颈椎病有关系呢?原来颈部有两条名叫“椎动脉”的血管从颈部椎骨两侧贯穿而过,负责供应大脑血液。如果颈椎“队列”变形、钩椎关节增生或者椎体相互位置不稳,就会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椎动脉血管壁痉挛,以致椎动脉血流不畅,大脑供血不足致眩晕。

“颈性眩晕”是可以治愈的,但首先必须挖除颈椎病的“病根”,即丢弃(垫在头部的)宽枕,使用(垫在颈部的)窄枕,把已经变形的颈椎“队列”逐渐矫正过来。医生用手法“旋转”和“侧扳”颈部是治疗“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该法可矫正错位的钩椎关节,使增生的骨赘和被压迫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减轻或解除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缓解或消除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的血管壁的痉挛,使大脑供血得以恢复,眩晕症状得以消除。

名叫“肩周炎”,实为“颈椎病”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因多在五十岁前后发病,故称“五十肩”。发病初期常见肩关节活动度变小,肩膀周围疼痛。中医认为由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故又称“凝肩症”或“冻结肩”。

过去认为肩周炎是由肩关节的外伤、劳损或老年人关节老化而引起的“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于是应用针灸、推拿、封闭、拔火罐等对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并配合中西药物治疗,结果疗效不理想。近年在脊椎相关疾病研究中,医学家发现老年性肩周炎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椎病。

一般的颈椎病其常见症状除了有头、肩、手症状外,多数人还有颈痛和颈部活动受限症状,而老年性肩周炎是第4节颈椎——第1节胸椎之间的“侧摆式”或“旋转式”的关节错位,因此很少有颈部疼痛及颈部活动不灵活的症状,而肩部症状反而重,故极易被误诊为“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疾病。如果我们用手指在锁骨上窝轻轻触摸,就会发现此处小肌肉(斜角肌)因痉挛形成了细条索,沿此细条索向上触摸,即可触及错位的颈椎关节(勾椎关节),该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在X线片上也可看到颈椎“队列”呈“侧摆”或“旋转”状态。勾椎关节错位极易损伤管理肩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从而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营养不良而出现肌肉萎缩。

治疗“肩周炎”,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应只对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而应该对颈椎进行治疗。即在牵引下作“理脊”手法,矫正变形了的颈椎“队列”,并用“颈枕”维持之。同时可配合肩部的物理治疗和病肩运动,如此“标本兼治”,疗效立竿见影。

预防“肩周炎”(即预防颈椎病),应改变不良的用枕习惯,使用“颈枕”。

赞赏

长按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bo.com/blsl/897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