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骨科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是名副其实的优势专业,早在年就获此殊荣。从那时起,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门诊量攀升之势愈发明显。也是在这一年,骨科启动了亚专业分组,在骨科学科细分医院前列。在内部看来,这是一次基于需求端的自我突围,动力源于“跟上步调”,解决患者日渐增高的就医需求。回望15年的发展不难看出,亚专业的及早推行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叠加效应。划分后的专业组,在细分专业持续深耕,嗅到了“微创化”先机,医院较早启动骨科手术微创化的临床实践,为骨科高水平发展打开了通路。谈建设王牌科室快车道上的自我突围“接诊量上来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需求,必须自我突围,跟上学科发展步调,才能持续赢得患者信任。”谈及分组初衷,该院骨一科主任汪学军教授告诉记者,在综合研判患者需求和科室医师个人特长后,骨科的“自我突围”从分出四大亚专业开始。年,全科人员分组、优势诊疗项目初见雏形,17人团队分成关节外科、脊柱外科、上肢创伤科、下肢创伤科四大方向八个专业组,着力在微创关节置换术、脊柱内镜手术、关节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及经皮微创内固定术等特色领域苦练内功。先发优势在后来数年呈现出显著效果。15年来,科室出了不少“精品”临床项目,亚专业做出了品牌效应:年,率先将3D打印技术的术前计划运用于骨肿瘤保肢手术实践,完成全市第一例左侧股骨骨肉瘤患者的保肢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年,全市第一台“骨科机器人”在该院完成第一台手术;此外,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微创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胫骨骨折固定术、微创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运用3D打印技术实施微创治疗等多个精品项目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以前是什么都做,细分之后走向精和深,每个医生深耕一个领域,每个亚专业都出了代表人物,患者更认可了。”汪学军教授表示。作为科室元老之一,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兰海教授谈起骨科高水平发展历程来如数家珍。在他看来,骨科亚专业划分不仅起步早,还得益于“理念新”。他介绍说,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医院首席专家李开南教授领衔的团队,骨科向来是“技术控”云集之地,一直有攀登技术高峰的血统。另一方面,基于对发展趋势的提早预判,早在数年前,“微创化”已成科室普遍共识,为骨科高速发展打开了通路。谈理念屡次率先用先进技术缓解病患痛苦谈及先进诊疗技术的率先应用,微创关节置换术的引进是一个典型。年,全省第一例转子上入路(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李开南教授带领下在该院率先开展。由于启用了微创肌肉间隙解剖的最新技术,创伤面得以控制在一个6厘米的手术切口中进行,较以往缩小了一半多,病人出血量大大减少,真正实现了术后患者走出手术复苏室的场景。这样的大手术,病人术后可自行走出手术室,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完全颠覆了患者及家属的固有认知。“这个技术在年后进入我国,我们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主刀医生胡正霞博士告诉记者,其好处显而易见,创伤小、出血少、肌群在术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对病人来说,既能减少痛感,又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是极大利好。但它的缺点同样突出:手术实施技术难度大,很考验团队“手艺”。一来,解剖方式颠覆了传统手法,需要对髋部的骨骼、肌群、神经等人体解剖结构重建认知;二来,因切口小,导致术中助理医生几乎看不到内部结构,但他承担关键一环:协助主刀进行复位,这客观上要求助理医生必须经验丰富且手法娴熟,换句话说,“主刀+助理”的娴熟度和配合度决定着手术成败。受制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令国内不少同行欲尝又止。得益于亚专业及早细分,这支5人制骨科关节外科小组在科主任带领下对关节外科诸多学术难题进行钻研,10余年持续深耕,已日趋成熟稳健,正值“当打之年”。于是,全省率先引进便水到渠成。自此,科室精品项目又添一员。5年多来,该院累计实施微创关节置换手术多例。该院被授予SUPERPUSH微创关节置换技术“中国培训中心”,先后收到了来医院骨科团队的培训需求,截至目前3期精品培训班已培训结业上百人次。在另三个亚专业组,各自领域的技术难题也纷纷被“拿下”。以老年人极易出现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例,以往出现过患者因畏惧疼痛而保守治疗,长期忍受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或犹豫再三选择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为此,脊柱外科以微创化为导向,率先开展了“经皮微创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椎间盘镜手术”及“经皮椎体成形术”。据脊柱外科医生龙涛博士介绍,“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患者十分友好,切口只有3-5毫米,无须缝针拆线,手术时间10来分钟,出血很少,大部分患者局麻下即可完成,麻醉风险小且疗效确切,术后患者疼痛可明显缓解,多数患者术后当天或第2天即可佩戴腰围保护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卧床时间及卧床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在脊柱创伤方面,也常规开展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大大缩小了手术切口,使患者得以快速康复。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方面,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可以采用微创内镜的手术方式解决,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少、创伤小、出血少、费用较低、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目前这种手术方式治疗的年龄最小患者19岁,最大86岁,均取得了良好疗效。谈梯队做好传帮带梯队生态已建设成形“以前是某些方面比较强,现在是团队整体强。”在兰海看来,亚专业起步早的另一好处,是骨科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得到了充分成长,团队实力从单一强演变为整体强。为了让年轻医生早日独当一面,科主任多年前便从建章立制和身体力行做起。每天早上8∶00,第一住院部9楼骨科办公室,会准时出现20余位身穿白大褂的骨科医生,围在李开南教授身边进行早班交班。这场“早会”持续了10余年,除周末外从未间断,它既是交班会,又是一个日日常新的“临床培训班”。会上,病例分析成为重要环节。“每周四早会都固定下来,做手术方案讨论、病例总结分析。李开南教授亲自给大家上课,梳理一周典型病例,逐个对已实施手术的典型病例做分析总结,复盘手术方案,最后轮流发言讨论。这其中有太多干货,是我们年轻医生们的‘捞金时间’。”龙涛博士告诉记者,团队小伙伴在这样的传帮带氛围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深受裨益。每周二,龙涛、胡正霞等“80后”医生们还另有早会任务,即轮流做20分钟的现场课题讲座。讲座内容围绕骨科基础展开,需结合自身实施过的手术和学术研究,要求必须理论结合实际,主要目的是给更年轻的新进医生分享临床经验和学术思考。除早会机制外,梯队建设在更多维度展开。针对年轻医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医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带动年轻医生参加全国大型专业学术会议,鼓励投稿。据悉,在骨科全国性会议上,该院骨科团队尤其是年轻医生投稿量及发言医院前列。此外,医院出台专门机制,加大年轻医生的内培和外训力度。截至目前,通过内培方式培养的骨科在读博士有2名,占团队人数10%;外培方面,医院建立培训联络机制,年底完医院的合作升级,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合作重点之一即着力于培养骨科青年骨干人才。不仅如此,年轻医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也被提上了日程。汪学军告诉记者,早日做到独当一面是作为外科医生的使命,为此科室采取三步走:新进医生进科室先轮岗2年,每个亚专业组半年,期间跟随组长“看”手术;2年后选定亚专业方向,成为正式组员,组长“带着做”手术;随着其经验的积累,在一定的阶段,一人一议经科室科学评估后,可进入“看着做”手术乃至“放手”做主刀的阶段。“放手不放眼,是基本原则。”种种传帮带措施下,成大附院骨科团队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老、中、青三代梯队生态——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开南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海教授、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汪学军教授、四川省医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员晋教授等多位元老担纲领衔;胡正霞、彭超、郑江等硕博士医生担任小组长的亚专业小组带头人,已成长为团队的中流砥柱;多名“90后”新进医生组成的专业小组成员,正在成为青年一代的新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亚专业8个专业小组中有4名小组长为“80后”,占据了半壁江山。“通过这10多年历练,‘80后’医生已在各自专业领域独当一面了。临床上他们主刀手术为病人解忧,学术上他们也受到了认可,陆续进入了国家及省级骨科相关专业领域的委员名单。”兰海教授表示。谈及下一步规划,兰海教授称将在骨科手术微创化、智能化上继续发力,在保持先发优势基础上持续深耕。在他看来,人口老龄化带来了骨科病种的变化,过去以创伤为主,未来以骨病为主。“骨病作为慢性病,未来需要纳入全流程管理。医院骨科主动完善全流程管理机制,做好早期骨病干预,以减少骨病终末期病例;手术上微创化,通过精准治疗降低老年并发症人群的术后痛苦。”另一个计划是依托综合大学的平台优势,与学校高等研究院合作开展医工交叉研究。据李开南教授介绍,目前已立项建设成都大学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下一步,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拟在医用生物材料研发、运动与智能康复项目等研发方向发力,让临床医学院与高校材料学、力学、工程学、信息化学科等进行进一步的交叉和融合,为实践健康中国、助力智能医学产业化做出新贡献。
成大附院就医攻略:
?就医攻医院·交通篇
?就医攻医院开通